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缺,人口遽降。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调整政策,户籍管理宽松 |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
C.鸦片战争爆发,国内民众逃亡 |
D.农民起义兴起,冲击统治秩序 |
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
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
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
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 |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D.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 B.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C.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 D.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有决策权 |
C.从明仁宗时期之后有票拟权 |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
1670年,康熙颁布十六条箴言,意在总结儒家思想的道德价值。“圣谕十六条”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秩序,以及仁慈、服从、俭约、辛勤工作的美德。康熙又挑选一群满汉大学士,与之精研四书五经。皇帝研读儒家经典、勤练书法的消息被“走漏”给群臣知悉后,群臣盛赞康熙是“圣君”。该现象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清初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的迫切需要 |
B.传统儒家文化强大的同化功能 |
C.康熙帝对儒家思想的尊崇 |
D.实行文化专制以加强君主权力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 B.唐代设三省 |
C.宋代设副相 | D.明代废丞相 |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
《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些说明
A.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B.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