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现象。这里的“新”主要是指( )
A.临淄、邯郸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 | B.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C.实行了封闭式的坊市管理制度 | D.在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手工工场 |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生快速变迁。关于这个变动,下列叙述何者适当?
①由于市场交换规模扩大,白银逐渐取代铜币,成为市场交换的单一货币
②传统「士为首,农次之,工商其下」的观点,逐渐转变为「工商皆本业」、甚至「重商」的观点
③由于商业的需要,传统的珠算工具已不能满足需求,导致明末传教士传入的数学大为盛行
④棉纺织业是明清经济繁荣的重要关键,也是促进市镇发展的重要原因
⑤通过东南沿海与国外商人的贸易,促进经济与商业的繁荣
A.①④⑤ | B.②④⑤ | C.①②③ | D.③④⑤ |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
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
三国时期,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交易」;自此时起至唐中叶,五百年间中国的钱币数量稀少,只能以绢、帛等实物取代。请问:这段期间中国钱币稀少的原因何在?
A.汉末以来长期战乱,商业衰退,钱币流通自然减少 |
B.政府为促进交易,特意征收谷、帛,用以奖励耕织 |
C.此时佛教盛行,因铸佛耗铜,钱币的供给受到影响 |
D.海外贸易发达,民间花费大量铜钱,购买外国物品 |
E.商业发达,交易开始使用银两及纸钞,铜币不重要
「农夫把水稻换成白银,以缴纳田赋;绸缎商人向妇女收购绸绢;男丁们检修圩田里的堤岸,以防范雨季来临。」这段文字最可能是在描述何时何地的生活?
A.十三世纪,成都 | B.十五世纪,广州 | C.十七世纪,苏州 | D.十九世纪,济南 |
一位西方学者在所著城市的性质中讨论西方城市起源时说:「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他说的「城市」属于何时﹖这样的叙述是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起源﹖
A.属于上古时代,只要将「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亦能用于中国 |
B.属于上古时代,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
C.应为中世纪时,若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亦能用于中国 |
D.应为中世纪时,对中国城市言,几乎完全不适用 |
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A.汉代 | B.唐代 | C.宋元 | D.明清 |
如果想要从小说中,对晚明社会上的重商风气有所认识了解,可以参读的书是
A.金瓶梅 | B.聊斋志异 | C.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 D.施公案 |
几个朋友结伴到市区闲逛,走过一处路边的空地,挤进人群看艺人表演杂耍;随后他们走进一家茶肆,一边喝茶一边听歌女唱歌;喝完茶后,他们又去逛瓦子,在一处勾栏前听说话人讲文士和僧人彼此嘲谑的故事。请问这一城市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 B.东晋的建康 | C.唐代的长安 | D.南宋的临安。 |
宋代「由于」生产增加,经济繁荣,「以致」产生了一种和唐代不同的文化。在这段叙述里,从「由于」到「以致」中间,需加入那一个选项,才能使其因果关系更为合理?
A.君主权力扩张,相权萎缩 |
B.重文轻武,理学盛行 |
C.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
D.城市兴起,生活多样化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指的是
A.隋朝运河的作用 |
B.唐朝南北交通的发达 |
C.元朝南北交通的畅通 |
D.明朝对外港口的繁华 |
下列对我国古代货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 |
B.秦统一全国后,开始使用圆形方孔钱 |
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
D.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