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 000~5 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周执前《 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嬗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市制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迈入新时期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2分#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 、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古今中外,精彩纷呈。某班同学就商业金融的变迁进行探究。结合探究内容,联系所学,回答问题。
探究一 唐风宋韵
探究二 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正式生效后,至1995年为止,共有128个缔约方。经过八轮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有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探究三 老店新生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成长,北京的众多老字号与时俱进。下面是同仁堂的发展简史。
(1)依据资料一,归纳唐代幽州城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幽州城相比,北宋东京的商业活动有了什么新变化?
(2)依据材料,指出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20世纪末,关贸总协定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
(3)请从第二、四阶段中任选一个,结合所学,分析同仁堂发展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有五气,是生五味……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而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日海之中,五服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而斥卤则巧生以待。
——摘自宋应星《天工开物·作成》
材料二:吕祖谦日:“汉兴,除山泽之禁,到武帝时,孔仅、桑弘羊祖管仲之法,盐始禁榷。至昭帝之世,召贤良文学论民疾苦,请罢盐铁,又桑弘羊反复论难,所以盐榷不能废,元帝虽暂罢之,卒以用度不足复建。自此之后,虽盐法有宽有急,然禁榷与古今相为终始,以此知天下利源不可开,一开不可复塞,其作俑于管仲,计近功浅效,夺民利以开盐禁,自此天下之盐皆入禁榷矣。”
——摘自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8
材料三: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盐专营办法》(1996年5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解释“盐榷”的含义。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到怎样的不同认识? (4 分)
(2)据宋代《庆元条法事类》卷二十八《榷货门·榷货总数》记载:“诸称禁物者榷物同,称榷货者谓盐、矾、茶、乳香、酒、曲、铜、铅、锡……”在古代为什么将这些生活必需品列入 “榷货”之中?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古代的榷货制度。(4 分)
(3)依据材料分析,古代的盐榷制度与今天的食盐专营有何本质区别? (2 分)
(4)据称,2010年1月,由国内28家盐企签署意见的《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已于2009年1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这意味着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在即,千百年来的食盐专营的体制或将终止。消息传出,赞贬均存,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出理由。(4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
——《汉书••地理志下》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厚,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者写“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摘自《太平御览》
材料三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各地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营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3)据材料三看,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据你看来,这些因素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并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盛泽镇,在二十都。明初以村明,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乾隆时期编撰的《吴江县志》卷四
请回答:
(1)徐州朱陈村、苏州盛泽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不同?(4分)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些时代特征?(4分)对这两种经济现象,政府所持的态度如何?(2分)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三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铁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3)据材料三,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施复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材料四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材料六 科技的进步是人类步入工业文明的关键因素。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材料七 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3)材料中反映我国明朝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4)材料二中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有什么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的企业在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方面各起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7)材料七反映了什么经济思想?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8)20世纪30年代这一经济理论受到了怎样的冲击?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达到了很高水平,手工业生产和离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压抑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联(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大清会典事例》
(1)据你所学指出我国封建时代农业主要采用什么耕作方式?( 2 分)
(2)根据你所学回答宋朝时的“市”已突破了哪些方面的限制?(2分)
(3)材料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什么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4 分)
(16)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街道上人群涌动,两边商铺雕梁画栋,旗幡飘扬,商铺二楼的窗户,使用的是澳门风格的百叶窗,店家都有凉棚、洋伞,商店类似南欧城市的“骑楼”风格。
一一据李天纲著《大清帝国城市印象》
材料二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一一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材料三 1875年的广州商务报告称:“……中国人已经普遍使用黄磷火柴,并且输入了几百万箱,现在用打火石取火的已经少见了。在使用煤油及其他矿物油以及煤油灯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同时欧洲的洋伞,几乎完全代替了中国纸伞。广州大量地仿制欧洲洋伞并运往其他口岸和内地销售。”
一一摘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四 1906年广州出版的《赏奇画报》……其征订广告,就是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手拿“赏奇画报出世”的旗子作宣传。粤东烟草公司出品的伟人香烟,其封面也画上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
一一摘自蒋建国著《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
请回答:
⑴广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较早的城市,依据上述材料,提取广州在社会生活方面近代化的相关信息。(不得照抄原文)
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⑶结合广州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历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特点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三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观念?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世博会被誉为“经济科技和文化届的奥林匹克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世界第一届工业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有630万人参观,展示出现代工业发展和无限想象力。
材料二 世界博览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博览会的政治、经济条件。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58年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把所选题号写出即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 |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体现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 |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
(3)如果上海世博会设有“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展台”,请您为宋代城市设计解说词。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商品交易处所,不是可以因为某地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而能自发形成的,不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或必然结果。……市场的设置权和废止权皆明确归政府所有,均以政府的意志而定,仍然遵守“建设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原则。……各级市场都是由政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需要而特别划定的区域。……市场的设置是政治所需,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刘玉峰《论唐代市场管理》
材料二 草市为例,它并不在唐朝中央规划的市场范围之内,但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江南北,成为农民贸易的重要场所。唐宪宗时期的归化县就是在草市的基础上设立的。
——《中国经济史论坛》
材料三 官市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市场活动被政治所扭曲,经济规律被行政所干扰,不可能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也就不可能真正促进商品贸易的发展,并进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刘玉峰《论唐代市场管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的“市”有何特点?材料中哪句话是作者得出的结论?(8分)
(2)由材料二你能得到哪些信息?(6分)
(3)归纳材料三的中心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官市”局面何时真正得到扭转。扭转后有何表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