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C.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中后期,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呈现一派繁华的景象。唐代诗人在其作品中就有“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佳句。这说明
①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②政府对城市中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经被打破
③市内商贾可以采用纸币做买卖 ④市内有徽商、晋商等商会会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余英时认为,中国“16世纪以后商人确已逐步发展了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这个世界立足于市场经济,但不断向其他领域扩张……改变的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此,他认为明清时期(     )

A.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形成
B.商品经济开始冲击专制统治
C.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转型前兆
D.商品经济发展难以动摇封建统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六月一日敕:“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勒百日内毁拆。至九月二十日,京兆尹严郢奏:坊市邸店旧楼请不毁。”这表明当时(     )

A.城市的实际区域逐渐向城外扩展
B.城市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发展
C.城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出现突破
D.政府拆除城市违章建筑进展顺利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周行己说:“物出于民,钱出于官。天下租税,常十之四,而籴常十之六。与夫供奉之物,器用之具,凡所欲得者,必以钱贸易而后可。”这表明宋代(     )

A.官府垄断纸币的发行 B.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
C.租税主要用来平粜物价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迫江货,津桥税海商
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初,朝廷“诏中外臣僚”不得 “赍轻货,邀厚利……与民争利”。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朝廷下诏,令“臣僚之家为商贩者”,只需纳税便可和平常商人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宋代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官员经商现象严重 B.政府对官员控制加强
C.市场秩序遭到破坏 D.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16世纪末)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货铁而北。近年惠、潮(今广东惠州、潮州)铁罄,客商艰于得铁,多怀空银回家。”材料反映当时

A.商业通讯渠道不畅 B.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C.长途贩运盛极而衰 D.海禁政策阻碍商品流通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后汉书·西域传》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汉代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有助于中西文明的交流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材料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   )

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
C.官府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