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大市,曰昃(太阳偏西)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材料说明先秦时期( )
A.按时段,分人群交易 | B.已经出现了夜市 |
C.交易场所已趋同定 | D.市场初显专业化 |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大破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要道。这场战役发生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
C.公元前1世纪早期 | D.公元前1世纪晚期 |
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这反映当时(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专业市镇已经兴起 |
C.商帮势力日益崛起 | D.太原成为著名都会 |
明清时期,杭州人将数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此杭曲大调反映了明清时期( )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杭州城市形成了区域功能划分 |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
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 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重要地位。下列现象出现于该时期且长期得到发展(延续)的是( )
A.田庄 | B.草市 |
C.九品中正制 | D.“工官”工场 |
有人研究宋朝的人口问题,发现两种结论不同的真实史料。据第一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最多只有2.65口人,最少时只有1.4口人。第二种史料,宋朝时,全国平均每户都在五口人以上。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是( )
A.两种史料相互矛盾,因此不足为凭 |
B.前者是因为地方要向中央政府申请救灾 |
C.前者史料是凭空捏造的,后者属实 |
D.前者是为交税需要,后者是为申请救灾 |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
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
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 B.减少犁耕依赖 |
C.生产日趋专业化 | D.注重精耕细作 |
据《唐律疏议》记载“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之”。这反映了
A.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 |
B.唐朝政府实行严厉的商业限制政策 |
C.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多是楼阁建筑 |
D.唐长安城出现了坊市混杂现象 |
《宋会要辑稿·职官》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九月提举福建路市舶楼璹言……欲乞依广南市舶司体例每年于遣发船舶之际,宴设诸国蕃商,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从之。”这段材料说明南宋政府( )
A.对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 |
B.南宋政府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 |
C.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南宋政府重视蕃商来华贸易 |
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收藏一幅中国明朝中叶的彩色航海地图。该图绘制的地域北起西伯利亚,南至今印尼爪哇岛和马鲁古群岛(香料群岛),东达北部的日本列岛和南部的菲律宾群岛,西抵缅甸和南印度。航海图上清楚地绘制出了明朝中叶中国帆船经常使用的6条东洋航路和12条西洋航路,研究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此得出的认识是( )
A.朝贡贸易始终是明朝对外贸易的唯一形式 |
B.明朝对外贸易一度活跃 |
C.外贸的政治目的服从于经济目的 |
D.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