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高市。
从该图所反映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 B.坊市分置 |
C.边境贸易繁荣 | D.商业市镇兴盛 |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4分)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2)据材料二,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3)有学者依据上述材料,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4分)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 …( )
A.重视商业的作用 | B.提倡重农抑商 |
C.重视农业的作用 | D.提倡农商并重 |
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
B.“苏湖熟,天下足” |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痃市,而间日一集,如阂疟之发,则其俗又以冷热发歇为市喻。”(《青箱杂记》卷3)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
B.宋代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 |
C.宋朝的草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
以下现象可能出现在17世纪苏州的有 …( )
①东城有大量精美的纺织品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②黎明在花桥有大量工匠在等待雇主 ③晋商乔氏家族兴建三晋会馆 ④大量手工业者购买洋纱织布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 |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下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京的盛况。画面从右至左,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市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表现纵横的街市,市面店铺林立,标牌广告林林总总,车马行人摩肩接踵。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明代)
A.南京是当时全国性商贸城市 |
B.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其商业繁荣 |
C.南京曾是明朝的政治中心 |
D.明朝放弃了抑商的政策 |
大运河开通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这说明它
①改善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经济联系③有利于南粮北运④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A.①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诸侯割据混乱②封建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藏族有一首民歌,名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到今天都广为百姓所传唱。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这表达了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怀念。假如你与文成公主是同时代的人,在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看到有人穿新罗和波斯等国的服装②在私家店肆中边喝酒边吟咏杜牧的诗歌
③可以去东市和西市逛街④碰到了南诏和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商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据《史记》记载:“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是称誉()
A.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发达 |
B.齐都临淄的繁华 |
C.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
D.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
16世纪英国民歌“外面一间屋,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甘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下列经济现象或措施与民歌所反映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
B.魏晋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 |
C.明朝摊丁入亩的纳银代役 |
D.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官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坐。”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 )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