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
B |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指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
C |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D |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 B.宋朝统一全国 |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成之缗,一夫之力克到”。这则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
A.纸币使用广泛 | B.交通发达 | C.商品交易量大 | D.行业利润大 |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存储在柜房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到老家在将钱取出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唐六典》中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
①当时仍以日中开市②当时的市仍有时间限制③有专人负责管理市场④市与坊分开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一商人群体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
C.拜见直接监管市场的市长 | D.白天在城郊买精美的景德镇瓷器 |
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图一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图二 纸币——“交子”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
C.商品经济的繁荣 | D.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
明清时期商业出现的新特点有( )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⑤劳动力成为商品,出现雇佣工人
⑥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④ | C.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⑤ |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最能够说明明清时期的江南手工业 ( )
A.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 B.地区、行业间存在社会分工 |
C.织造技术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 D.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 “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樊树志《晚明史》)由此判断,牙行
A.对市镇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B.是操纵市镇经济的地方黑恶势力 |
C.属于官方管理工商业的职能部门 |
D.与商帮活动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