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张三正为他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  

A.纸钞 B.金币 C.银两 D.布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富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产品——粮、帛很大一部分一向是以地租赋税形式缴入城市,这种单向流动缩减了农民可用作交换的商品量及其购买力。到了宋代,随着经济作物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以副养农),农民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和购买力较前有了增加,城乡间双向交换商品日趋频繁,农村商业较前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此。
——任继愈《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表3  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年代
(1)总人口(百万)
(2)城市人口(百万)
(3)乡村人口(百万)
(4)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5)乡村农业人口(百万)
(6)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
2.40
0.13
2.27
80
1.82
0.45
1600
4.11
0.34
3.77
76
2.87
0.90
1670
4.98
0.68
4.30
70
3.01
1.29
1700
5.06
0.85
4.21
66
2.78
1.43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材料三 建国以来,安徽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几经停顿,迂回曲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新中国诞生之时,安徽省设市11个,在全国28个省(区)居前。但到1978年安徽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12.6%,仅比1965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
——安徽统计信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前后农村商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分)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古今中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人赵彦卫说:“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世家大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闻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族。”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八股取士影响
C.程朱理学盛行 D.妇女地位提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下面两幅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①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②隋朝大运河推动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
③汉代的“州”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
④唐代的“道”更注重于山川地理形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试题。

图1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图2
根据上述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概括15世纪中西探险航行的两个共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是我国古代某地的居民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手工工场主和雇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②表明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③说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④体现自然经济虽开始解体,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坊市制继续实行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 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 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湖南认为:“中国唐宋之时发生了从中世转换为近世的大变革。经济上,交换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下能支持其结论的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民间集市“草市”形成 D.政府特许广州一口通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有人说“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市民阶层崛起
C.城市化程度加深 D.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