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进步,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郎咸平《天下宁波帮:诚信.团结.现代商业意识》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
(3)“宁波帮“发展的过程,对今天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原因是
A.可以了解唐朝的城市面貌 | B.可以了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
C.可以了解元朝市民的生活状况 | D.可以了解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状况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 |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
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 |
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 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
C.是一种与民争利的行为 | D.是政治专制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
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草市”出现得益于( )
A.城市布局的变化 | B.市民阶层的兴起 |
C.娱乐场所的出现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在 ( )
A.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 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
C.都市、庙会、集会商业繁荣 | D.“市”突破了原先时空上的严格限制 |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 )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
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
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D.东西方间的隔绝与冲突 |
明末农民战争曾提出“平买平卖”、“公平交易”。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 | B.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 |
C.广大手工业者的要求 | D.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和史实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表现及出现的原因。
(2)请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简述出现这些新现象的有利因素。
(4)比较材料二、四中吕不韦的做法与黄宗羲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单评价黄宗羲的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