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 (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
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 |
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
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 |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
B.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
D.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
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到希腊有妇女穿丝织衣服,出生于公元前4年的罗马悲剧作家塞内卡批评妇女穿丝绸衣服是“向公众展示身体”,公元79年因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窒息而死的老普林尼批评男人穿丝绸衣服“丧失男性气概”。公元555年受查士丁尼大帝派遣的两名在中国传播景教的教士成功地将中国的蚕蛹偷运回到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终于有了自己的蚕丝业。由此说明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是( )
A.古欧洲内需 | B.中国的强盛 | C.中间商牟利 | D.张骞通西域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靠农业致富的人越来越少 |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 D.商品经济繁荣 |
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B.城乡贸易交流频繁 |
C.集市交易打破了时空限制 |
D.农业相关产品交易量大 |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徽商( )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 B.注重买田置地 |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 D.注重多样化经营 |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
A.《长安城的落日》 | B.《坊墙倒塌以后》 |
C.《汴河两岸》 | D.《宋代东京的辉煌》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
受京杭大运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唐朝时扬州是工商业繁荣的大都会。在当时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B.“水上商船在此云集,海上商船在此起航” |
C.“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
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
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D.坊市制继续实行 |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