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
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 |
清代的公主从出生到出嫁,即使母亲与其相见也受限制。公主成婚后,公婆如果想见贵为公主的儿媳,也必须行谒见大礼,跪拜于地,向儿媳请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 )
A.后妃地位不如公主 | B.皇权思想影响深刻 |
C.清朝盛行文字狱 | D.家庭伦理关系紊乱 |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②③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② |
市署是唐朝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管理市场的机构,主要管理财货交易和度量器物,有责任辨别商品的真伪和轻重,市署的主要官员为“令”。对上述信息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发达 |
B.唐朝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
C.唐代市场管理借鉴了汉代的一些做法 |
D.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清初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 |
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 | 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 |
唐朝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该诗信息说明了唐朝( )
①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商业繁荣 ②人们重利轻义,儒家仁义道德遭破坏
③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④长安是全国商业中心,汇集了各地特产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①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② 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③ 压制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④ 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⑤ 至今依然残留的封建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
A.①②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汉 | B.隋唐 | C.宋元 | D.明清 |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D.新航路开辟 |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
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
B.市场上大宗交易都使用交子 |
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 |
D.长安城里有很多的外国商人 |
历史记载:元月十五日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清代 |
明清以来,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 |
C.传统手工业的技术滞后 | D.盲目自大心态的反映 |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