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
A.决定清朝的国家大事 |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
C.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
D.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
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 |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
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
A.西周 | B.秦朝 | C.元朝 | D.清代 |
有人描述:汉口不仅为湖北一地之咽喉,云、贵、川、桂、湘诸地之货皆于此转输东下,成为当时天下“四聚”之一。此处有关汉口的描述,最可能的时代背景是( )
A.南朝偏安江南局势下的物资转输 |
B.唐代的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
C.两宋时长江中游加速开发的结果 |
D.明清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分工 |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下表是《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化率变化情况的统计。据此可知,影响唐宋城市化率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朝代 |
战国 |
西汉 |
唐 |
南宋 |
清(1820年) |
城市化率 |
15.9% |
17.5% |
20.8% |
22.0% |
6.9% |
A.国家统一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荣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石窟的雕塑家大多从事商业活动 |
B.唐朝的开放造就了商业繁荣 |
C.佛教传播普遍出现了商业化倾向 |
D.石窟艺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
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
B |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指人伦物理)……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
作者强调天理与人欲是对立关系 |
C |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
民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
D |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和日本生产的白银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计7000吨或10000吨 |
中国商品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这是由于( )
A.宋朝人口迅速增长 | B.宋朝统一全国 |
C.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 D.小农经济的发展 |
“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成之缗,一夫之力克到”。这则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
A.纸币使用广泛 | B.交通发达 | C.商品交易量大 | D.行业利润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