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
“洪武皇帝(明太祖)……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政务 | B.参与决策 |
C.执行政令 | D.监察百官 |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 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
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
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 B.城市建设的变迁 |
C.商品经济趋向繁荣 |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读下表,从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 )
表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
年商税额 |
指数 |
995~998年 |
400万贯 |
100 |
1004~1008年 |
450万贯 |
113 |
1058年 |
700万贯 |
175 |
1064~1068年 |
846万贯 |
212 |
1077年 |
879万贯 |
220 |
A.商税总额不断增加 B.政府高度重视商业
C.商业已经成为本业 D.商业税率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
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
有学者估算,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如此厉行反腐败并没有没有让贪腐稍有收敛。这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丞相导致官员缺乏约束 |
B.社会风气导致官员道德低下 |
C.反腐太严导致官员集体报复 |
D.权力不受制约难阻官员贪腐 |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