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
阅读下列图像:
图一 图二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所处朝代。
(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D.其在长安的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
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
B.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 |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明律·大诰》中规定,凡害民官吏,允许良民将其“绑缚京治罪”……“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此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 B.旨在根除地方割据隐患 |
C.说明明代监察体系完备 | D.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 |
明朝杜绝了历史上时常可见的皇室与大臣政治联姻的现象。其原因是
A.不愿破坏等级秩序 | B.有损皇帝权威 |
C.为了提高皇族地位 | D.防止外戚专权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即家乡),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
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
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商”。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 |
C.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 |
D.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
据史料记载:明代的南京“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予贸易”,北京是“九门一闭,则煤米不通,一日无煤米,则烟火即绝”。这反映了当时( )
A.出现了全国性的工商业城市 |
B.商业生产更关注市场需求 |
C.居民生活倚重商业发展 |
D.农村和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