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指( )
A.西汉内外朝制度 |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
C.明朝内阁制度 | D.元朝行省制度 |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
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
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
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
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A.城郊“草市”的形成 | B.“市”突破城的界限 |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关于明朝的内阁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由明成祖设立,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
B.入阁官员最初是从身份低微的士人破格选用的人才 |
C.由于担心威胁皇权,明朝皇帝曾以司礼监加以牵制 |
D.它的设立,说明专制时代晚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的是( )
A.宗法分封制 | B.王位世袭制 |
C.郡县制 | D.中央集权制 |
有学者认为,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该学者将后一阶段开端定于北宋,其依据是
A.娱乐场所“瓦肆”和纸币“交子”出现 |
B.居民“坊里”制度和集中贸易的“市”的制度的完善 |
C.以街巷结构为基础的街市制度的形成 |
D.都城规模远超过汉唐,人口突破百万 |
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 B.物流通畅的草市 |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 D.工官监管的夜市 |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或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汉代 | B.唐代 | C.元朝 | D.明朝 |
北宋城市发展的新特点是( )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②城郭乡村允许置市贸易
③市的启用不再受固定时间的限制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首辅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六部 |
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中朝内阁军机处 | 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 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