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
C.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 |
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实行“八股取士” |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巨,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翔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 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 |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清雍正设置,由亲信组成 ②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③军国大事由皇帝和军机大臣裁决 ④标志专制皇权发展至顶峰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的推行 | B.丞相制度的废除 |
C.内阁地位的上升 | D.军机处的设立 |
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
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
C.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
D.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 |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从顺治元年到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一千文左右波动……之后几十年里,银一两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出现的原因是
A.资源稀缺,供不应求 | B.西方侵略,白银外流 |
C.国家管制,流通减少 | D.滥发纸币,银贵钱贱 |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
某部历史著作中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一人咨询较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A.宋代三司制 | B.唐代三省六部制 |
C.明代内阁制 | D.清代设军机处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
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
“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这段史料表明军机处( )
A.位高权重,办事效率高 | B.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
C.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 D.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