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元朝和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
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②抗击外来民族侵略
③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台湾 ④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和开发边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
B.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 |
C.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
D.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 |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开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段材料可用来佐证
A.宋代豪放不羁的文学风格 | B.人们偏安一隅的苟安心态 |
C.宋代市民娱乐活动丰富 | D.宋代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 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C.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
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含义是( )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 B.对地方官实行的人员流动制度 |
C.设立土司等各级政府机关 | D.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
中枢机构中出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是在 ( )
A.皇太极继位后 | B.康熙亲政后 |
C.乾隆在位时 | D.雍正继位后 |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