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特点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阎锡山针对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于1935年9月23日正式制定《土地公有办法大纲及说明》,从“防共”“反共”出发,提出:“今日土地私有,实为共产党露下一个大空隙”,因此“惟以解决土地问题,为防共釜底抽薪之根本办法”。土地公有是阎锡山的土地改革纲领,其内容为由村公所发行无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归村公有。将收回土地按份分给农民耕种,土地收获部分,归其享有。收买田地的公债由农民分年偿还。……但是这一土改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统治集团内部和地主、富农的强烈反对,无法试办,更没有推行,只是宣传了一番。
——田酉如《新区土改的特例   在阎锡山“兵农合一”地区进行的土改》
(1)据材料,概括阎锡山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阎锡山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末民初,西方政党观念传入中国,很多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在中国建立两党制,下表是关于构建两党制的两种观点和杜亚泉(清末民初重要启蒙思想家)的评论。

从上述表格的两种观点中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所提取出一个或者两个观点,然后根据表格的信息解说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出现过两次严重的挫折。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想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出现的两次严重挫折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危机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此后中国革命经历了哪两大时期直到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201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4华诞,由以上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图片1:李大钊与孙中山合影  图片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唯一照片(右起:朱德、周恩来、黄琪翔、郭秀仪、叶剑英、张群)
阅读图片一、二,请从国共关系角度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是创造了怎样一条符合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芙乐尔号”                              井冈山会师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编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七条 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第九条 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摘编自《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了中苏(俄)关系的何种变化?分别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怎样的特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近代中国各年进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
品等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费
资料
1893
6

8
10
76
1910
5
1
10
10
64
1920
2
2
21
19
56
1930
7
9
23
13
58
1936
1
7
36
10
45

近代中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矿产品
(机采)
手工
机器
手工
机器
1893
16


24
1
54
5
1910
31
2
5
11
19
23
9
1920
34
9
8
2
13
32
2
1930
41
2
4
5
12
21
5
1936
41
6
6
7
6
34
1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正常的商品交易是不可能直接依靠暴力来强制进行的。进口商品比在国内生产相同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便宜,或者国内不能生产相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于中国并非弊大于利之举。在进口贸易中,西方的工业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与此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是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中外经济的交往,尤其是对外贸易提供了国与国之间、生产方式与生产方式之间横向比较的机会,也提供了争取近代化的有力手段。——摘自《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别归纳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17分)
(2)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9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红色政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白寿彝《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革命根据地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3分)
材料二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2)材料二中“三三制”政权的组成体现了什么特点?这一政权的建立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三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格拉底斯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5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图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革命(抗日)根据地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正在热播的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材料二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材料三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
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一文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道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2)从任务、性质、领导者、前途四方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特殊”之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从加重号角度回答,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