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4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后汉书》中记载:“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强调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下列思想命题体现出这一理念的是
①克己复礼 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③致良知,知行合一 ④人是万物的尺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13年,被誉为中国“第五发明”的珠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一: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运算方法)
材料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店铺里绘有算盘。关于材料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珠算开始出现在汉代,普及于宋代 |
B.珠算在北宋开始使用于经济活动 |
C.珠算有其独特的运算方法和实际的运用价值 |
D.材料二是艺术品,不作为证 |
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 B.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 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
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索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 | B.汉唐 |
C.明清 | D.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时期 |
在清宫廷剧《步步惊心》中,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雍正年间,她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皇帝与宰相共商国是 | B.行省官员向皇帝述职 |
C.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 D.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
国运沧桑,甲子轮回,2014年,又是中国农历的“甲午年”。“甲午”二字,早已如烙印刻在国人的骨子里。120年前“甲午之役“后部分先进国人的最初选择是
A.师夷长技,自强求福 | B.实业救国,维新变法 |
C.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投赞成票的国家可能有
①阿尔巴尼亚 ②阿尔及利亚
③巴基斯坦 ④日本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从沿海到内地是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共同特征。鸦片战争后的五口通商中成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④⑤⑥ |
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传统上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后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这一历史地位起始于
A.克伦威尔 | B.威廉三世 | C.沃波尔 | D.丘吉尔 |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
1750 |
1860 |
1900 |
联合王国 |
1.9 |
19.9② |
18.5 |
德国 |
2.9 |
4.9 |
13.2④ |
美国 |
0.1① |
7.2 |
23.6 |
中国 |
32.8 |
19.7③ |
6.2 |
下列关于材料中序号所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①美国独立之初,经济基础及其薄弱 B.②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变
C.③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全面落后 D.④19世纪末德国实现了对英国的超越
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之先驱。下面两图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孙中山为南洋路矿学校题词 甘地提倡“回到纺车去”
A.非暴力不合作 | B.顺乎世界之潮流 | C.争取民主自由 | D.致力民族自强 |
1998年,巴以双方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以色列在12周内撤出约旦河西岸13.1%的土地,并将目前巴以共管的14.2%土地交还巴方。第二条,巴基斯坦删除其宪章中反以条款。”材料体现出解决巴以问题的原则是
A.主权换治权 | B.土地换和平 | C.时间换空间 | D.一国两制 |
正在热播的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再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1918年
材料二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材料三 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这个矛盾,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Bolshevism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怎样理解该事件是“天下惊秋的一片桐
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一文意味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道上发生的重大转变。
(2)从任务、性质、领导者、前途四方指出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特殊”之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结合所学,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主要表现。(从加重号角度回答,4分)
世界体系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其中充满着力量与利益的博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24年 |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关税平等 |
1825年 |
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
1842年 |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国门洞口” |
1849年 |
英国废除《航海条约》,并完全征服印度 |
拿破仑三世时期 |
法国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
1860年 |
英法签订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
——根据人民版《历史 必修2》整理
材料三 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在最惠国原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无条件的最惠国原则只是通行于“(基督教)文明国家之间”的规则,有些最惠国条款明文把第三国写作“其他基督教国家”。
——《“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形成世界市场的主要条件。
(3)材料三反映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有何变异?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贸易关系中的相关史实,从经济角度说明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两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