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才有可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实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材料三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上图是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晰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是如何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以来在指导思想、工作重心、经济体制和对外政策方面发生的历史性转折。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请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论证你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当苏联和美国都在进行改革和调整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请简述1927至1937年的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材料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让出东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概括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源是什么?(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资料二: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资料三: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瓉。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资料四: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资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资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结合所学知识,资料三中,共产党是怎样“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
(4)资料四指什么事件?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内部固有的鲜明特性,形成了这一地区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多民族的繁荣。(1)根据上述插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说明民主革命时期,西南地区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革命斗争。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实行的有利于西南地区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如果你是当时其中的一员,你认识哪一条道路才是正确的?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
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如何?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都经历了从“走俄国人   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请你结合史实分别说明这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各自的结果如何?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取得伟大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坚无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孙翠萍《西柏坡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联系》(2003年6月9日《河北日报》)
材料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中央红军渡过的三条主要大河及战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的红军长征精神,试各举一例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红军长征的具体原因
(4)简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一位高中学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学习历史不够认真,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处错误。请你在出现错误的地方划上横线,并将你改正的内容写在右边相应的地方。(要求至少能指出并改正八处错误,每指出一处得一分,改正一处得一分,共16分)
伟大的长征                       错误改正:
1934年秋,日本帝国主义集中了百万大       ①
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
由于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红军经过一       ②
年的苦战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        -----------------------------
略转移。1935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8万多       ③
人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途中,中         ----------------------------
共中央在四川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       ④
批判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朱德的       ------------------------------
军事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     ⑤
泽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
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     ⑥
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正确巧妙       ----------------------------
地指挥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     ⑦
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延安,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
一年后,红一方面军又与红二、三方面军在甘肃会     ⑧
师,长征胜利结束。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三 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红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二千余口人,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四 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 期(1934年)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红色政权地区,系指在中共领导下,实行武装割据,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政权相对立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地区革命政权的形式,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工农武装暴动,中经过渡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而后逐渐形成各级地方的工农民主政权。
材料2:苏维埃是红色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毛泽东曾把整个红色政权比喻为牢固的塔,而乡政权犹如塔脚。为了把乡政权变为“石头筑的塔脚”,从而坚固红色政权的整个“宝塔”,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并从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了广泛吸收群众参加政权管理,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
材料3: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其作用,不但在于对豪伸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实行专政,而且还在于它是工农大众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既有高度的民主,又有高度的集中。
材料4:红色政权在政权机构和制度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二十年代,当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尚无直接经验的情况下,红色政权在一定时期内排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这与中国国情和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阶段是不相适应的。在选举上……对剥削者和为剥削者服务的人没有区分,而一概剥夺了这些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利于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另外,红色政权实行“议行合一”制……集立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而不注意解决如何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作用,也容易导致专檀。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回答:
(1)红色政权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2)根据材料评析红色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的措施。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2:1927年1月,英国将驻威海卫的舰队开到上海,还准备从国内派三个旅的军队到上海。美国也命令马尼拉的舰队到上海。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3: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
请回答:
(1)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2)国民大革命时期,英美迅速干涉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国际背景分析英美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3,说说一国民大革命失败客观原因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