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请欣赏下列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来——《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结果如何?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二两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2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样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材料3  下图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1930年夏)

(1)根据材料1、2,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
(2)下面表格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大事,请你根据所给的信息,完成下表。

重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孙中山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
新民主主义革命

(3)材料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6华诞,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毛泽东与新中国诞生”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 围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问题: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2)经过查找资料,有人认为选择这条道路是取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也有人认为取决于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农民占大多数。你认为哪种观点最准确?
小组二 围绕“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展开调查:
(3)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小组三 围绕“伟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证:
有人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大贡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根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贡献。并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近几年,部分中国人把这一节日变味成了狂欢节,引起人们思考与担忧。甚至有人提议过自己的“圣诞节”:12月26日(毛泽东的生日)。
请你以所学关于毛泽东的历史知识,说明把12月26日作为中国自己的“圣诞节”的理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3)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是创造了怎样一条符合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划线部分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间流淌,来到19世纪。中国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才发现“天下”变成了“世界”,舢板对着火轮,白蜡杆子迎着洋枪,大清国周遭遍是虎狼之师。一败再败后,才有收拾旧山河的民族复兴梦,引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流泪、流汗、流血。……所以,中国人不惮以矫枉过正的姿态否定传统、学习西方。万水千山征程,一茬一茬赶路。洋务派、改良派、立宪派、国民党、共产党……一路走到1949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材料二 10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曾有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雨果在住处的庭院里种下一棵橡树。雨果说,当这棵树长大之后,由欧洲各国统一而成立的“欧洲合众国”将在欧洲大陆建立起来。                                       ——摘自央视纪录片《货币》
材料三 “大同、小康、治世,是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个人幸福,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易中天《中国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旧山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是如何“一路走到1949年”使“中国梦的基础牢靠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雨果心中的“欧洲合众国” 之梦在现实中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新时期为实现“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举措。它与“欧洲梦”的共同点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问题:根据图一至图四,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要充分;总结和归纳的史实要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要严谨、清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就欧洲所有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警察,都为神圣地驱除这个幽灵而联合起来了。”这是《共产党宣言》开篇的一段话。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幽灵在不断地奏出一曲曲凯歌的同时,也面临着历史的严峻考验。尽管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它仍然在探索中继续发展。
材料二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都失败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到“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幽灵”是指什么?将其由理想变为现实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2)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3)十月革命的发生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关系?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俄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4)中国的新民主革命和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道路有什么不同?
(5)中国和俄国的革命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都取得了成功。 说明了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左图、右图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请回答:对比指出材料一、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从民主革命实践的角度说明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阎锡山针对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于1935年9月23日正式制定《土地公有办法大纲及说明》,从“防共”“反共”出发,提出:“今日土地私有,实为共产党露下一个大空隙”,因此“惟以解决土地问题,为防共釜底抽薪之根本办法”。土地公有是阎锡山的土地改革纲领,其内容为由村公所发行无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归村公有。将收回土地按份分给农民耕种,土地收获部分,归其享有。收买田地的公债由农民分年偿还。……但是这一土改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统治集团内部和地主、富农的强烈反对,无法试办,更没有推行,只是宣传了一番。
——田酉如《新区土改的特例   在阎锡山“兵农合一”地区进行的土改》
(1)据材料,概括阎锡山土地改革政策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阎锡山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