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2014年中国科技经费增长情况  2000年—20 1 4年中美两国制造业产值比较

材料二:D市是我国的重装基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打造重型装备的“国家名片”,该市政府和骨干企业采取了下表中的相关措施。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完成上表。
材料三:推动科技创新重在教育,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
(2)据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北省2013年提出,到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比2010年翻一番,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湖北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一城独大”,其经济影响很难覆盖到全省各地,尤其是鄂西北、鄂西南地区。而肩负着辐射带动鄂西南和鄂西北发展重任的宜昌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还比较不足,辐射带动作用有限。有人说,湖北经济武汉是鸟头,宜昌和襄阳是鸟的两翼,这只大鸟究竟能飞多高,一定意义上更取决于两翼的力量。二是科技优势“应优不优”。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拥有12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开发机构、132万研发人员,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居全国前列、中部之首,然而科教转化经济的效率低,产业衔接应用不够,产学研深度结合机制有待突破。科教优势仍然停留在要素优势阶段,未能直接体现为生产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县城经济总量偏小,缺乏强县支撑;产业层次偏低,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引领带动;城乡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县域群众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如何通过促进“两翼”经济发展,带动湖北经济的腾飞。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从政府职能和原则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我省科技资源在转化生产力中“应优不优”问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传统村落是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几千年来,村落不仅是农业文明最直接的活态存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续写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活史书”。时至今日,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传统村落,仍然是传承文化和凝聚人心,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有机体,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Z村村民“保护家乡”的正确性。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苍穹之下》是一部时长超过103分钟,以讲述柴静本人进行雾霾调查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是柴静通过现场演讲的这种方式将本该情节沉闷、节奏平缓纪录片变成了一场“故事会”。真人的演讲和视频、图片和动画交替和配合,让观众在观看时丝毫感觉不到无聊和沉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不应该是病毒、肿瘤和雾霾!
2015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2015年全国两会的帷幕也就此拉开。因此,各大网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推出《如果我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大调查。在记者的采访中,也许是受《苍穹之下》的影响,被采访人员对环境污染问题都十分关注。
《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共鸣,其中有市民接受采访说,“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意识到我国环境污染、雾霾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不光影响人们健康,同时也影响我国的国际名声”。“现在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上长,许多有识之士也提出不少的办法和举措,希望政府能倾听并采纳他们的一些意见,群策群力共同治理雾霾天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2)有人认为,只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行使国家权力,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3)“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未来不应该是病毒、肿瘤和雾霾”,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向污染宣战提出应对之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前,一个新的名词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新常态”。
材料一:“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一些“新常态”:从生产能力看,由传统产业长期供给不足,转向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过去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种转变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接近上限。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适应新常态。
材料二: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成为201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大家认为,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假如你是全国人大代表,针对“新常态”下的资源环境问题应如何履职?
材料三:伴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一系列改革方案密集出炉,全面深化改革也正在形成“新常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足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既要敢于出招善于应招,又要勇于破藩篱、扫障碍,通过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3)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改革能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明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总结讲话。会议从九个方面详细解读“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表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二: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这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可以说,“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新常态”。
(2)结合材料一二知识,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阐释新常态“一半是描述现实,一半又勾画了理想”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为绝对贫困,60%-50%为温饱型,50%-40%为小康型,40%-30%为富裕型)
(1)概括上述两幅图反映的经济现象。(6分)
(2)如果你是一位生产经营者,请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打算怎样创新经营以适应人们消费观念的新变化?(12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
23年前,习近平在《摆脱贫困》著作中谈及扶贫工作时就说,“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强调了“扶贫先要扶志”以及经济建设对于扶贫的重要性。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说如何阻止农村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运用经济常识阐述对“使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解。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已达到“严重污染”标准,我国雾霾治理刻不容缓。
一、秉承发展理念
洁净的空气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使环境治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为此,政府要营造一个助推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等政策,实施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企业要积极跟进,把节能减排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加入发展低碳经济的“集体行动”。低碳生活更要靠人人转变观念,树立环保意识,使日常生产生活践行环保成为一种自觉。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借鉴他国经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曾经的“雾都”伦敦,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蓝天白云。英国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提升雾霾治理的法制化水平。其次,提高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明确雾霾治理的重点区域。再次,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后,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
(2)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英国雾霾治理的宝贵经验与做法对我国政府有哪些启示?
三、探究雾霾原因.
近年来,我国雾霾发生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太、污染重等特点。雾霾天气直接原因是该时间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走气污染严重。一方面,8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另一方面,北方居民冬天燃煤供暖排放二氧化硫、物流业快速增长、私家车快速增长等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剧增,我国内地汽油质量标准低,硫含量比欧洲高15倍,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危害.
(3)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刀原理为降低雾霾天气带来的危害提两条合理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忌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文化最强音。”
(1)结合材料,谈谈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2)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请为广大青少年提出合理化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一:2015年1-3月份我国GDP增长核算数据

 
绝对额(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GDP
140667
7.0
第一产业
7770
3.2
第二产业
60292
6.4
第三产业
72605
7.9

 
表二:2014年一季度以来我国GDP环比和同比增长速度

 
GDP环比增长速度(%)
GDP同比增长速度(%)
2014年1季度
1.6
7.4
2014年2季度
2.0
7.5
2014年3季度
1.9
7.3
2014年4季度
1.5
7.3
2015年1季度
1.3
7.0

注:1.环比增长速度为经季节调整后与上一季度对比的增长速度;
2.同比增长速度为与上年同期对比的增长速度。
表三:2014年1-3以来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数据

注:2015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775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5%),增速比1-2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04%。
材料二:针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李克强总理指出:必须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概括表一和表二反映的经济问题并简要说明表三与表一、表二的关系。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出谋划策。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央党政机关和全国人大应当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创造条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运用有关人民群众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的主题是“构建负责任伙伴关系,促进可持续增长与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10—2012年中欧双边贸易情况

注: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欧贸易“双反”战、2012年中欧光伏贸易战,贸易摩擦不断。
表1:2013年中欧投资比较                                              单位:亿美元

 
总额
同比增长
总投资占比
主要涉及领域
欧盟对华
直接投资
65.2
21.9%
20%
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农业食品、环保产品、IT电子和金融服务等
中国对欧盟
直接投资
36.2
6.2%
1.4%
通信设备和服务、工业机械、设备等

注: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的目标。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是链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材料三:我国提出的建设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一带一路”不仅仅是陆海贸易通道,和人流、物流一起东奔西走的,更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文化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请你简要说明促进“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的文化意义?并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阐明我们国家对待中欧文化交流交融应持有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说明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蕴含的哲学依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材料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浓厚。长官意志、"拍脑袋"作决策,做事遇到障碍就"蛮干硬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法律只管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权。
(1)材料一体现了意识的哪些作用?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探究政府该如何约束好自己的权力。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