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2013年8月20日,根据群众举报,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秦火火”等网络红人因蓄意炮制虚假新闻,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不断制造事端,非法牟取暴利,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他们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一次次触碰法律红线,扰乱了社会秩序,威胁社会安全稳定,损害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违法犯罪分子终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对网友的“我的网络我做主”的观点加以评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央视新闻“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 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有同学认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责任在政府”,请你运用公民和政府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3年9月11日—13日,农业部领导在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论坛上讲话指出,进一步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农业合作,深化农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各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与各国在农业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农业信息化领域假期合作,假期农业方面的国际合作。
材料二   W县推行农田水利建设监管新机制,突出农民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项目推选、申报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报县里批准后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上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建设主体,直接组织施工、材料采购、设备租货和财务管理,对能够自建的项目,不再实行招投标,由理事会组织村民参与建设并获得相应报酬。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县政府设立举报专线电话并向社会公开,做到功目发包,建设过程、 资金使用公开、公示、透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深化农业领城对外开放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分析w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是如何发挥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9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某县政府针对农村精神文化匮乏、干群关系紧张、社会动员管理困难等问题,创造性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组织省、市、县级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提供服务、投入资金,推进示范点建设;组织村民现场“讲、评、议”好人好事,发动基层文化志愿者开展“我为老歌填新词”舞动乡村舞曲及主题曲征集活动,将思想道德、尊老敬亲、热爱家乡等内容作为新词,老歌新唱,歌颂生活;跳舞现场每周召开村情通报会,每月召开村民议事会,选派机关干部走进活动现场,讨论村务、评议工作、研究事项、调解矛盾。
材料二 某校组织高三学生开展“美丽福建网上行”活动,要求同学们上网搜集美丽福建的素材,并在“美丽福建”主题班会上展示搜集的材料。
同学甲:福建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快“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二条主要水系水质优良,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福建“清新空气游”在全国悄然兴起,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增加了28%。
材料三 针对日本政府的 “购岛”行径,我国西安、青岛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多起民众的保钓示威行动和“抵制日货”运动,但也出现了打砸日系车4S店和日系汽车、日式餐厅等不理性行为。对此,专家指出,“抵制日货”多是不买日本品牌产品,但事实上许多日本品牌的产品在我国制造,抵制日本货虽然会让日本在华企业利益受损,但也会损害日资企业雇佣的中国员工的利益,日资企业为中国社会缴纳税金等公共贡献也会受损,进而损害我国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有关知识分析该县政府开展“舞动乡村”文化活动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公民应如何通过自己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助推经济的“绿色转型”?(10分)
(3)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三中民众对钓鱼岛事件的强烈反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                                        
(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

      城镇化率
年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西部相差(百分点)
2007年
53.2%
39.4%
37%
16.2
2008年
55.7%
40.9%
38.3%
17.4
2009年
56.7%
41.3%
39.4%
17.3
2010年
59.9%
45.2%
41.6%
18.3
2011年
61.1%
47%
42.7%
18.4

 
材料二 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将推动1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推进城镇化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跨区域重组,促进城乡产业集群发展和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也将为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带来广阔的空间。
⑴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推动城镇化建设是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
材料三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⑵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四 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浙江省某中心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各社区充分发挥社会融合功能,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同历决策过程,促进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和睦相处。
⑶结合材料四,说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社区自治和决策体现了“公民的政治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辨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