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经过风雨30年后,两岸“三通”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以下名言、俗话中,与这一事实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C.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我校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要求同学们以“创新最美丽,创新出辉煌”为主题搜集材料。下列材料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①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
②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
③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
B.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质变的发生 |
C.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D.要相信人民群众,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农村改革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这主要体现了
A.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B.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据2008年第22期《半月谈》报道,山东省诸城市探索开展农村社区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体做法是:按照地域相近、便于服务等原则,把全市1200多个村规划为208个农村杜区,在社区中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村庄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中心通过设立卫生服务站、警务室、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及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等“一揽子”服务机构,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进村入户,把各类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进社区,初步打破了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推动了社区内村庄的融合聚集,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问:诸城市以社区服务重建乡村的做法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200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了建国60年庆典,有人概括说“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暧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代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C.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
世界性的灾难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而灾难也往往由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荡引起,这因为( )
A.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 B.联系是普遍的,是客观的 |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 | D.联系是有条件的 |
要加快出口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和因势利导的有效引导,而非一厢情愿,更不能越俎代庖。上述出口转型升级对政府要求的哲学依据有( )
①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按规律办事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③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样能引起质变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愚公移山”和““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包含的共同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可以引起质变 |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 |
C.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
载人航天,是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从“神一”到“神七”,每一次发射都进一步优化,每一次飞行都有所完善改进,每一次空间试验都有新的收获。神七在神五“载人”、神六“多人多天”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航天员出舱行走,为今后的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基础。虽然越是伟大的工程,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越多。但这不会阻挡中国人前进的步伐。预计至2012年,我们通过飞行器对接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将进一步探测月球、甚至火星等其他星体。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①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
下列诗句中,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提高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灾难,加强公共建筑的抗震标准?人们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 B.认识具有反复性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