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 )
①都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③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④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A.③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③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③ |
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宣称:“宇宙不是偶然产生的,在仔细思量宇宙起源时,我们得以发现深奥的道理:造物者的智慧和上帝的无穷创造力。”这一观点属于( )
①世界观,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
②可知论,认为上帝可以创造宇宙,也可以认识宇宙
③客观唯心主义,否认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辩证法,承认了自然界的产生是上帝智慧的产物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 )
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②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③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五行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朱熹认为:“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两种观点体现了(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交往方式 |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唯心主义 ②唯物主义 ③不可知论 ④可知论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往往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天说》是中国唐代柳宗元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文章着重批判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阐发天没有意志、是物质实体的观点。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相一致的是( )
①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质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
B.“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
C.“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下列表述,不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 D.物质和意识是否能相互作用 |
封建迷信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立的歪门邪说。下列对封建迷信活动认识正确的有
①封建迷信活动有一定的道理
②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③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④给人们的思想、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危害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与“灌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
A.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