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英国人彼得·希格斯因,因其证明了48年前 “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正确性。这表明( )
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②思维能够创造存在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哲学基本问题是( )
A.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 B.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C.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从哲学角度看,下列对右图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成功者的谦词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苍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
孟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这两种思想的共同点是( )
A.都承认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
B.都承认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
C.都回答了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D.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是否存在同一性问题 |
为了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某著名哲学家举例说:“当我说我的桌子是存在的,这就是 说,我能够看到摸到它;如果我走出书房后说我的桌子是存在的,那就是说,如果我在我的书房里,我能够看到摸到它。”下列论断与该哲学家的思想根本对立的是
①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②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③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元素构成 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2014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系列丛书《新大众哲学》正式出版发行。这套应运而生的丛书紧扣时代脉搏,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解答当下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新大众哲学》应运而生是因为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真正的哲学能指导我们正确看待社会的变化
③真正的哲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性力量
④解决当前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我国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知识之最高之满足,必求诸哲学。”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的基础 ②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③哲学可以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 ④哲学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任务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 )
①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存在即是被感知
④气者,理之依也
⑤画饼充饥
⑥削足适履
⑦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A.①②③④⑤⑥⑦ | B.⑤⑦⑧ | C.①②③⑤⑥⑦ | D.⑤⑧ |
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 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 D.物是观念的集合 |
2014年10月25日罕见的月全食天象亮相浩空,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 |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强求而得到的不一定能使自己更幸福,这是命。此观点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万物的基础是原子,是基本元素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②→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