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就形成对苹果的认识,所以苹果的存在就是我的感觉的相加。”这种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 、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 D.辩证法、形而上学、 相对主义 |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说明( )
A.生产力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
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
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
某贫困县政府斥巨资搬运了一块重达369吨的“神石”,说是要借此“时”来运转。借“神石”求“时”来运转,从世界观层面上看,这一做法
A.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
B.把人的主观精神依赖于客观事物 |
C.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 |
D.把现实的物质世界看作客观精神的外化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在于
①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④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以下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胡夫金字塔有一段令人生畏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他的头上降临。”令人生畏的铭文从哲学上看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下列与这一观点相同的一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
②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我国的许多典故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B.掩耳盗铃 | C.画饼充饥 | D.望梅止渴 |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③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一性问题
④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②③ |
美国某教会建造了一座尖顶的教堂,主教请当地的一位工程师为其设计避雷针,工程师说:“教堂是天国驻人间的大使馆,有上帝保护,安装避雷针是多余的。”主教说:“请先生装避雷针,这是上帝的旨意。”工程师和主教的观点体现了他们具有(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
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 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