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脉相承”主要是说上述理论 ( )
A.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 |
B.都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
C.都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
D.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 |
2009年6月1日晚8点,美国通用汽车的破产保护申请获通过。在通用工作24年的德罗里斯。杰克逊说:“我只是每天祷告一次,我相信上帝。他既然把我带到了这里,他就知道这里会发生的一切。所以我现在能做的事情就是相信他(上帝)。”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德罗里斯·杰克逊是典型主观唯心主义者,因为他把个人经验作为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
B.德罗里斯·杰克逊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为他把上帝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
C.德罗里斯·杰克逊是典型的可知论者,因为他相信上帝知道一切 |
D.德罗里斯·杰克逊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因为他只相信上帝不相信自己 |
200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下列关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其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③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有其局限性
④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观点与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电影《 画皮》 的主题曲《 画心》 中唱到: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从哲学上看,歌词体现的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 | B.主观唯心主义 | C.朴素唯物主义 | D.形而上学 |
基督教“上帝目击者”派曾在他们的网站上宣布:上帝示谕,2008年3月21日是世界末日。有意思的是,这个预言现在仍挂在其网站上!这一预言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 B.客观唯心主义 | C.形而上学 | D.不可知论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
C.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
D.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
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左右有幸观测了三百年一遇的太阳和月亮演绎的古老、亲密拥抱——日全食。据此回答2—3题。
2.古代人把日全食称“天狗食日”。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后汉书·五行志》述:在上天所显示的各种异象中,以日食最为严重,即所谓“夫至尊莫过乎天,天之变莫大乎日蚀”。上述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3.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全球及我国许多的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这体现了哲学基本问题上的: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
B.二元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
“望梅止渴”说明了
①.望梅确实可以止渴
②. 望梅可以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③. 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④. 这种做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②④ |
楚汉战争历来引起人们的感怀。“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宋·王安石《乌江亭》)诗人这里表达了——的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 B.朴素唯物主义 | C.历史唯物主义 | D.历史唯心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