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下列对两人观点看法正确的是:
A.两人都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 B.两人都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
C.前者既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又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因而是正确的 | |
D.后者否认了运动的无条件性,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因而是错误的 |
2006年6月,国际数学界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近日被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条件
C.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D.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达到终极真理
《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的“网瘾少年”超过200万人。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一些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把《魔兽世界》《梦幻西游》等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陷于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个别青少年以自杀的方式去“实现”这一虚拟世界。这说明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人的思想和行动有重大影响 | |
B.把虚拟世界当作客观世界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 |
C.人们难以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 | D.必须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2006年5月26日 ,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提低、扩中、调高”是针对地区间和部分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过大而明确提出的改革思路。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B.要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
C.要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 |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
2006年6月,国际数学界上百年的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近日被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曹怀东彻底证明。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重要条件 |
C.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D.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达到终极真理 |
费尔巴哈机智地反驳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时说:“如果小猫看老鼠只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小猫为什么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这是因为小猫不愿意为了爱唯心主义者而自己挨饿,在它看来,对唯心主义者的爱只是痛苦。”费尔巴哈的话巧妙地阐明的哲理是
A.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 | B.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而不是物质本身 |
C.意识只能机械地反映事物的现象 |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
爱因斯坦十分重视科学信念对于科学创造的作用,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以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毫无疑问,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外,都是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的。”这段话表明
A.世界是可预知但是不可改造的 | B.爱因斯坦的科学信念观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 | C.理性决定了世界的本质和秩序- | D.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 |
6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为在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了光辉典范。这一论断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 | B.质变与量变的辩证统一 |
C.理论与实际的辩证统一 | 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
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日常生活中的“斗争”具有这样的关系
A.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局部 | B.前者是既对立又统一,后者是只对立不统一 |
C.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 | D.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具体的 |
日本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中国提出本世纪三个“零增长”;日本提出“循环型经济社会”,中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生的真理性认识。这说明
A.认识具有无限性`重复性,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
B.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
C.由于观念`能力等的差异,对同一对象允许存在不同的真理性认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为实践需要服务的 |
2006年4月21日至5月24日,江西省考古专家对余干县中晚唐时期古龙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民用青瓷器实物及各种支烧器具多件。专家研究认为,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余干县境内无晚唐窑址的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印证了余干梅港瓷土开采于唐代的文献记载。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C.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 D.物质决定意识 |
2006年7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发生5.1级地震。省地震局已于7月初对地震的发生作出了准确预报。但昭通市政府为避免社会恐慌,并未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报传达下去。面对各方指责,有关官员表示,“地震预报根本不存在准确预报的可能”。对昭通市有关官员这一说法,你认为
A.可以赞同,因为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市隐藏再内部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认识和实践才能得到正确认识 |
B.可以赞同,因为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科技条件`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等的限制 |
C.不能赞同,因为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D.不能赞同,因为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为
A.实践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
B.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C.在实践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
D.实践的主体是人 |
我们之所以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掌握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规律是人们对事物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正确反映 |
B.不把握规律,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 |
C.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
D.不管人们是否承认规律,它都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