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某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以人为核心,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原则,科学规划村镇体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之地,受到市民普遍好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该市城镇化建设思路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材出版乱象比较多,广受社会诟病。在高利润和高回扣的引诱下,不同单位甚至个人也进入教材出版和发行,一部分老师甚至领导成为教材乱象的幕后推手。
某语文老师发现当地小学语文一年级至六年级上册课本有129处“瑕疵”,其中出现同一首诗的用字上,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差别,一纸诉状将相关书店和出版单位告到了法院。面对该老师的这种执着,不少市民和家长为他这一做法点赞,觉得终于有人肯站出来正面纠错。
同一首诗的用字上,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差别,孰对孰错?这都是出版乱象的结果吗?专家表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续写之讹,或经过了后人的改动,因而不同时期刻印的同一书籍,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的少数字句有一些差异,甚至差异很大。
“后人在选用文章时,一般会挑选一个错误少的好的版本,或经过今人校勘过的版本,这样错误会少一点。尽管少数字句有所不同,但各有优长,不能完全否定谁、肯定谁。”另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克服教材出版乱象。
(2)对教材出现的用字差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结合材料,从哲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3)如果你也给那位老师点赞,请你写出两条称赞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百年漫画史中,若论漫画艺术的影响力,恐怕没有哪一个时代能与抗战时期漫画的波澜壮阔、尖锐愤慨相比。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大爱国漫画家以笔为枪,投入到这场“殊死的漫画大战”中。漫画随着炮火发展到全国,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成为漫画家们的绝好创作资源,他们饱蘸着辛酸、血泪和愤怒描画那些作品,铸就了抗战漫画这一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他们不顾自身安危,采用壁画、布上漫画、招贴等形式使漫画走近民众,推动了抗战救亡运动的发展。
抗战漫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民族自信,将抗战必胜和侵略者必败的信念表现得非常充分,抗战让漫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改变,空洞的题材被抛弃,对外国技巧的模仿被改变,漫画家在战火中更加明白了漫画艺术的使命,从而成长为为民族而战的文化战士。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抗战实践与抗战漫画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漫画家人生价值的认识。
(3)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请你就如何持之以恒地开展抗战爱国教育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是媒体成功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这个节目看了、“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感动中国》之所以被观众称为“年度中国人的一部精神史诗”,就在于它体现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与时代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共鸣。
(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结合材料谈谈对我们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有人认为: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造成毕业生能力和水平日益贬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极端例子是,仅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实际上,学历与身价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是常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
请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
自明朝以来,北晋南徽,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同为全国各系的商人之首。有研究指出,晋商、徽商能够纵横数百年之久,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商德彰著,诚信为先。余秋雨的《抱愧山西》同样有此记述。在中部崛起中,要传承诚信美德。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价值观的原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某省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完善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把有限的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红利,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
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某省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做法中蕴含的哲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作为一名高三学生,请你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统古建筑。
大学一毕业,小宋打破传统观念,来到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做“村官”。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村官”小宋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宋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宋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罗阳超负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英雄司机吴斌,遇难前刹车挽救乘客;亿万富翁救员工溺亡,至死保持救人姿势,一股股捍卫真善美的正能量喷薄而出,在与假恶丑的交锋中,不仅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而且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德,捍卫了公平正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美德,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请运用人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这些“民族的脊梁”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春佳节是家人团聚、共叙亲情的时刻,向亲友派发红包是传递祝福与关爱的民俗传统。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让抢红包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电商巨头也借机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给人们的假期增添了不少欢乐。 但是,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试想这个假期,一些人为抢红包甚至没有看上完整的节目,没有和亲人说上几句称心的话语,没有来得及和爸妈唠唠知心嗑。这样的春节过法,着实引人深思。
(1)有人惊呼,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有关矛盾观点说明应如何对待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3)假如过春节时你既想抢红包又不想冷落了父母,你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材料一: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会议期间,在京事业单位放假6天、所有工地停工、11月15日这个本是集中供热的常规时点也被推迟,北京、天津、河北实行道路同步限行,并与山西、山东等省对所有污染企业停产等措施保证了北京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网友形容此时天空的蓝色为“APEC蓝”。“APEC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应该如何留住APEC蓝?家里没客人的时候,自己还能享受这些“方便”吗?专家指出,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
材料二: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2)结合材料二,分析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的哲学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小学生守则》自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其身心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关乎人才培养的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也应及时修订,以更好适应现代教育规律。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新版守则为什么既保留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又补充和增加了新的内容?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新版守则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意义。
(3)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着道德的两难抉择,请结合你的中学生活实践和体验,就如何践行中学生守则提两条建议。(每条不能超过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