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承认了静止的存在 |
B.承认了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 |
C.承认了运动的相对性 |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
D.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
据报道,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南极冰盖每年消融570亿吨,使海平面上升,地球水域面积扩大,导致雨季延长,各地洪水频发。这一事实告诫我们( )
A.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 |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D.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白居易的这一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
D.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
面对迅速扩散的甲型H1N1流感,专家表示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不必过于惊慌。这说明( )
A.规律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
B.规律是客观的 |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在人的掌控之中 |
D.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
苏东坡《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的观点相近的是( )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D.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④ |
不起眼的野草霸占地盘,可能将本地植物吃光,甚至演变成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2014年11月,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完美返回地球。这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 的第一张“返程票”,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这说明( )
A.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D.认识推动科学实验发展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C.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从地质构造上看,地震的发生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是其所处的大陆板块地质活动的结果。这表明
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②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
踏着别人的脚步前进,往往会迷失自我。漫画启示我们
A.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 |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客观条件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马铃薯只要不油炸,完全是一种健康食品:淀粉含量低,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及钾、镁等微量元素,不但是一种碱性食品,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而且进食后很容易产生“饱腹感”,有减肥瘦身的功效。这一结论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