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者:德国·卜劳恩)中父亲的做法
①忽视了静止的条件性和相对性
②抓住了主要矛盾但没有兼顾到次要矛盾
③割裂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
④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但忽略了联系多样性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但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 | B.意识能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
A.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
C.人们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 | D.违背了客观规律使人类受到惩罚 |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吸收阳光,从而节约能源,但这些玻璃对鸟类来说却是致命的。有统计显示,在北美每年因在飞行过程中受到视觉干扰,误撞到大厦玻璃而丧命的鸟类就超过了10亿只。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曾展出2400多只候鸟的尸体,这些候鸟都是因为在迁徒途中看不清高楼大厦的玻璃而发生撞击致死的。这启示我们
①要认识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
②要尊重事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③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要尊重事物自身的属性和规律
④从事人类生产活动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强调,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从唯物论角度看,要推进城镇化必须
①发挥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一切从我国城镇的实际出发
③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 ④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近两年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举国各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表明( )
A.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 |
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关于“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改造
③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
B.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特质 |
C.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
2015年3月26日晚,崔永元在复旦大学发表“班门弄斧转基因”演讲时与卢大儒发生口舌之争。很多涉及伦理问题的科学技术,都会引来科学家与公众的冲突。当科学撞上伦理,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
①自觉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②自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③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 ④发挥价值观的促进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的这段话意思是说: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这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③物质是运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 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④ |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分别是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两对基本概念,下列对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之间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物质和意识除去两者在根本上的对立外,它们之间也是可以统一的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实践活动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②③ |
网友纷纷引用泰戈尔的诗映射当今的雾霆天气一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大街上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网友如此吐槽折射出人类活动没有正确处理好
A.人与自然的关系 | B.人为事物与自在事物的关系 |
C.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 D.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