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上述观点不足之处在: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 B.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
C.没有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我国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几十个,农艺师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表明
A.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不间断的变化都是发展 |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针对人类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的问题,他引用古代先哲“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警示,告诫我们,人类作为自然链条的一部分,必须按照“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把生产生活行为控制在自然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 D.要善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 D.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
下列选项中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C.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 |
D.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 D.从主观出发 |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所有有形的物体 |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
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 |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静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 B.运动和静止不可分割 |
C.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201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以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近日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款子弹壳上面的鳍片能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狙击手不必根据风向、天气、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倾斜的角度以及目标移动来做出复杂的调整,就能从更远的地方射中目标。该项试验的成功说明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改变规律
②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