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46个项目。此前,我国为大运河申遗做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我国重视大运河申遗工作,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
①是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展示
②是该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对研究该国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同一性具有独特作用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节目,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这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正发生改变 |
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 |
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
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采众长的特点 |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教育改革的依据是
A.教育已成为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因素 |
B.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途径 |
C.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
D.发展教育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
首套国学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今年秋季将投入使用,教材共4册,主要供高中一、二年级,学校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国学实实在在走进课堂,终于使国学经典从深宅大院走进社会大众。推进传统国学教育表明
①传统国学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无法发展
④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 |
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带来很大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方面有互动、宽容、开放、快速、平等、民主,只要点击鼠标,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经典、名作。消极之处也不言而喻,光洁冰冷的显示器抹杀了画作的质感,设计精巧的软件可以完美任何不完美的照片,原创者的权威扫地。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明( )
A.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B.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
C.文化发展就是科技进步 |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
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 )
A.大力推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
B.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
C.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教育
A.对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 |
B.是人类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
C.能够使传统文化全部得以继承和发展 |
D.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
2014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一说法是基于
A.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
B.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C.古代经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于“开发”,更要“活化”,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观点( )
A.否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 |
B.承认了文化多样性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
C.强调了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
D.肯定了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
①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②对于传统文化,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
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④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一位中国知名作家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 |
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 |
C.植根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D.继承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主要任务 |
坚持十四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从给一个孩子当妈,到给100多个孩子当妈,从给健康孩子当妈,到给残疾孩子当妈,高淑珍用实际行动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
①中华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着深刻影响
②中华传统道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③中华传统美德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传统美德仍显现于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