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道德的传承”——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山东威海举行,极大地推动了我省思想道德建设。我省各级高度重视,让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的过程真正成为了传播精神文明、引领道德风尚的过程,成为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联系材料,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说明我省积极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依据。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开展上述活动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启示。
2015年5~6月,淮安市有关部门在本市6~17周岁未成年人中开展了主题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美德好少年”的第三届淮安市“美德少年”推选活动。本次活动的具体推选标准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学礼仪、明礼仪、行礼仪,具有良好综合道德素质,得到所在学校师生和社区(村)居民普遍认可,并且要求被推选人在“在家庭是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或其他某个方面事迹突出。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举办“美德少年”推选活动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什么意义。
评选结束后,有关部门将以美德少年事迹为原始素材,组织拍摄系列微电影,通过市电视台播出、有关网络平台推广及开展微电影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感受美德少年优良品格,引导全市广大未成年人学习美德、践行美德、弘扬美德,从小做有道德的人。
(2)有人认为,只要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就能完成德育任务。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为加快率先发展,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浙江省委要求: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美德浙江、文明浙江、诚信浙江建设,培育和发扬新时期浙江精神,永葆浙江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知识,说明浙江省委为加快率先发展提出上述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24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1)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的内容,说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坚持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 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请你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11月27日晚,“海南榜样德耀琼州-第五届海南省道德模范受奖仪式”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一千平米演播大厅隆重举行。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主任许俊、以及本次活动各主办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授奖仪式。授奖仪式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篇章。每个章节通过播放短片、颁授奖章、致敬词、现场讲述、歌曲舞蹈、朗诵等方式,展示了一个个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模范。他们中有二十年如一日地照顾下半身残疾的老人李定良及老伴的人民公仆刘华成;有在超强台风“威马逊”中救出他人,而献出自己年轻生命的符传道;有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蒋永军;坚守诚信经营理念的黄春光等等。他们,用平凡的话语和不平凡的事迹,深刻阐发了震撼人心的道德之美,生动诠释了道德模范的精神价值。
(1)结合材料,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知识分析开展海南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的依据。
(2)道德模范年度人物对我们青年学生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何启示?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专家预测符合这一条件的家庭大致只有200万左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
(3)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孩”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观点二: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成为无根浮萍、断线风筝。
观点三: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相称。
综合上述观点,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良好的家风,必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
你的家风是什么?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谈谈挖掘家风文化的意义。
2014年9月15日, 庄严的升国旗仪式结束后,德化一中徐副校长对全校班主任和学生做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旗下主题演讲。
徐副校长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崇文尚德、包容善化、传承创新、敢拼敢赢”的德化精神展开,要求全体师生以此来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品德素养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新时期的合格公民;劝诫每一位一中学子,守纪明礼,团结友善,志存高远,艰苦奋斗,发挥一中人的聪明才智;希望每一位一中人平等互助,孝顺父母,文明诚信,爱国爱家,共同建设和谐伟大的中国梦。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我校要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的文化建设?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2月18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24个字,抓好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分析未成年人必须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的缘由。(8分)
材料二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创设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分)
某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方式,把建设文化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先导。开展“模范家庭”、“致富能人”、“婆媳典范”等评选活动,树正气、驱邪气;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与农业院校合作培育和引进水果新品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开展“舞动乡村”活动,举办“插秧节”、“油菜花节”、“赛龙舟”等,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建设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使村民民心齐了、干劲足了、钱包鼓了。
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地是如何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部分数据
材料二 信息消费的增长是当前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流量爆发式增长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大型企业网上销售将提高到80%。电子商务规模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与制造业、金融业、物流业等融合,极有可能孕育着中国的“新经济”。
材料三 不诚信是消息消费的主要障碍。财富是浮云,道德永存,并非人人认同。当前,食品安全、暴力犯罪、人情冷漠等诸多问题,常常触碰民众敏感的神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以优秀文化构建民众共有的和个人的心灵家园,我们的民族就能永远充满希望。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经营的知识,分析在信息消费和电子商务高涨之下,企业应怎样获得经营成功。(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就如何构建好民众的心灵家园提出合理建议。(10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努力树立广东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形象。
材料二 下面是揭阳市某中学高三(19)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就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的讨论,部分同学观点摘录如下:
学生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学生乙:科技创新的重点在于人才的培养
学生丙: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时要借鉴各国的优秀成果
学生丁: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部分关键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谈谈广东省是如何建设文化强省的。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分)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曾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将给中国以厦沿线国家、地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一
注:图中2013年双边贸易新截止到11月份,相互投资额截止到8月份。目前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仗伴。
材料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众多与海丝历史关系密切的港口,有着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科技创新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特色产业中优势突出,在当前全球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情况下,福建的产业优势为其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东南亚很多国家可以为福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能源材料供应。
(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分)结合表一,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阐述福建省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6分)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传播、碰撞、融合和不断创新的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
(3)有人认为: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