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2014年10月24日02时0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我国探月工程首次实施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战告捷。我国的探月工程实行“绕、落、回”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总结和提升,直至建立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深空探测从来就没有康庄大道,探索路上遍布荆棘和未知的挑战。此次“飞行试验器”出行,如何安全地“回娘家”就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怎么顺利飞到月球和怎么从月球安全和顺利地回来。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已经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阅读上述材料,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2)运用政治生活“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忻中学子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直击报告起草]
中共十八大审议通过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起草组组成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进行专题调研,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还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1)结合材料,说明报告的起草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绿色价值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H企业抓住国家启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机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科技攻关,进行技术改造,由生产白炽灯转为生产节能灯。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H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H企业的发展方式对其他企业的启示。
[理论引领未来]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做到: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二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努力提高调控的针对性。三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努力提高调控的灵活性。
(3)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家风是家族的传统、规范及习俗。家风源自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我国古代人大多以家族聚居,家族在代际传承中持守一种较为恒定的价值理念,并在这种坚持中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家风。在古代,家风构成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影响和决定了他一生的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因此,家风成为社会风气的调节器,被官家所推崇褒扬。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的社会条件与封建中国截然不同,人口的高速流动早就瓦解了当初的所谓“家庭”,家庭单位相对变小,各自独立的空间影响了“家风”的形成,家族影响不能说没有,但已经弱化了很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批判的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1)是否重拾“家风”是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表明你的态度并阐述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谈谈今天应该怎样对待家风。
(3)好的家风标准引发人们纷纷讨论。你认为评判好的家风应该坚持什么标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5月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财政部发布通知,从2014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最高达25%,而此前上缴比例为5~15%不等。根据财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 058.43亿元,支出978.19亿元。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65亿元,远少于用于央企本身的资金。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我国的收入分配开始从“国富”转型到“民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执政理念又向前迈了一个大步。有学者评论,“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中国30年来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甚至也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第一个变化是有些词汇消失了,例如“粮票”、“布票”,它们在几十年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一些新词汇出现。例如“大腕”、“泡吧”、“淘宝”。
第二个变化是港台词汇进入大陆日常用语。因此“办公楼”变成“写字楼”,吃饭结账变成了“埋单”。此外英文字母进入中文,现在中国媒体已经很习惯使用“GDP”“CPI”等字眼来形容经济现象。
第三个变化是“数字革命”对语言沟通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和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1)运用有关分配的知识,谈谈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合理性。
(2)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国富”到“民富”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怎样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间感情向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中日两国尤其如此。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分别有92.8%和90.1%的受访者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比去年的调查高出28.3%和5.8%;90.3%的中国受访者和79.7%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当前两国关系不好;更有45.3%和28.3%的中日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会继续恶化,比去年增长了26.5%和4.7%,而认为今后两国关系会出现好转的中日受访者比例都低于10%。
首先,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无不是影响中日民众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的两条首要原因;其次,两国均有超过七成的民众认同当前的领土争议是“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对中日两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受访者也都达到了这一比例。可见,国家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中日民众共同关注的内容。
另一方面,问及持有好印象的理由,“日本科技水平高”(58.2%)、“日本人工作努力认真”(54.4%)、“日本产品质量好”(49.4%),“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43.8%)、“受认识的中国人影响,包括身边留学生等从事民间交流的中国人”(32.3%)、“中国开始作为世界大国活跃在国际社会”(22.9%),分别处于中日两国民众所做回答中的前三位。在中日关系不断降温的情况下,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却增长了14.37%。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
(2)从唯物论角度为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提两条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政策调整应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适度调整的取向;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在甲午国耻120周年之际,某校时政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甲同学观点的合理性。(6分)
(2)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看,乙同学观点给找们什么启示?(6分)
(3)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谈谈你对“不惹事、不怕事”的看法。(5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权利放出笼子”。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两者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二:2014年4月,我省某校高二(1)班组织开展了“我的青春·梦想与祖国同行”班会活动。其中,学生甲对青春·梦想、对祖国说出了如下的心里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匆匆数十载。’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怎样才有价值?才更为“华丽”?70后正忘我前行,80后敢勇挑重担,90后的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为国家书写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做一个追梦人吧,坚定理想、放飞梦想,在广阔的蓝天下翱翔,即便有闪电雷鸣,我们也能对自己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沉淀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吧,珍惜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多年以后,我们能说我们是最强音。
(2)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思考并回答甲同学所说的心里话体现了哪些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表一:某公司发展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变化

1989年
注册资本1000万元,国有股占100%
1993~1995
注册资本40000万元,国家股4%,境内法人股56.01%,个人股14.99%,外资25%
1999年
国家股2.73%,境内法人股33.14%,个人股8.87%,境内上市外资股10.5%,外资法人14.8%,公众股30.32%
2013年
境内各种法人股60.14%(其中国家股东2.37%),境内上市外资股5.24%,公众股34.62%。

注: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这家从1993年艰难起家、主营单一的企业,在2013年成长为总资产近3600亿元、年收入逾1200亿元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
材料二: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改革打响攻坚战,注定充满荆棘。但改革是为了人民,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我们深信,对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对那些真正的改革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从所有制角度看,该企业属于什么类型的经济?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鼓励发展该类型经济对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简述改革注定充满荆棘。
(3)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为改革者加油鼓劲。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的苏绣生产者创新意识不够,表现在各家产品图案基本雷同、款式基本一样,整体质量不高,且呈下坡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苏绣艺术的发展。为传承我国传统苏绣技艺,中国苏绣研究所以思维大于技巧的理念为指导,走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路,在各个时期成功探索和创作了一批批刺绣精品。同时,苏州市通过开办苏绣商城姑苏网上商城,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让世界了解苏绣,让苏绣走向世界。
(1)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理论依据。
(2)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为我国苏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代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材料二  2014年新春尹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进行家风调查,许多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请从《生活与哲学》中提炼依据。

网友
            观点和看法
     哲学依据
 甲
   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大家庭所遵循或崇尚的风格和质。家风具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示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
①(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丙
   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②(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丁
弘扬家风,人格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③(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戊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好的家风要发扬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先进的,剔除糟粕,坚持与时俱进。
④(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综艺节目为了保持收视率,纷纷引进海外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都是靠花巨额资金引进的海外版权。继而再“你模仿我.我拷贝他”,在引进版节目和模仿版的夹击下,缺少创意的本土节目表现平平,只有《开讲啦》、《汉字英雄》等少数节目因富有原创特色而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二: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需要我们有对自身的理性审视,也需要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提高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如何处理我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三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2009-2013年城镇化率(见下图)

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未,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 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超过70%。
材料二 专家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健靠改革。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材料三2014年6月21 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中国新型城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以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与会者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是人的城镇化、市民化。推动城镇化的稳步发展,稳定就业是关键。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就业机会。企业承担着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社会责任。
材料四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的关键词在“化”,不单纯是“城镇建设”,而是产业发达、就业充分、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体,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现代文明的进步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1)材料一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材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阅读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简要分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企业为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应如何作为。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某校高三(1)班同学们商定开展以“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中国”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就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自省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阅读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超五成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
思维碰撞
2014年,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
建言献策
根据调查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在传统纸质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提升的同时,我国国民电子书阅读率和阅读量也有所提升。
(3)针对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现状,请你为“共建书香中国”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分别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阐述其可行性。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