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政策调整应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适度调整的取向;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材料一:2014年北京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中国就APEC发展开出了“药方”:一是逐步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自困;二是启动亚太自贸区,增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改革创新,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要有付出改革必要成本的准备。材料二:欧盟国家虽然不是APEC成员,但并非北京APEC会议的“局外人”。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板块、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了在城镇化、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务实合作。结合《国家与国际组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药方”体现中国在APEC中的哪些主张。(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欧盟国家并非北京APEC会议的“局外人”的理解。
材料一: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是“富态”,在增长速度的换挡期,我们已不能再纠结于速度,而应站在更高平台上确定新要求;新常态是“优态”,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我们应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在换档升级上找出路;新常态是“活态”,在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我们要在激发市场活力上找突破。材料二:适应新常态,就要我们能对经济的下行有足够的理性和忍耐度,不能过分看重一时一地之得失。我们的发展应没有水分,是绿色的。增速比目标低一点,是可以接受的。注:1979年至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40.15万亿元,要实现2020年比201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我们的增速必须调控在一定范围内。(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新常态”。(2)根据材料二所反映的经济现象,你认为2014年以后的GDP增速方向应以A、B、C所代表的哪条线为宜,并从科学宏观调控的角度对你的选择加以论证。
材料一:2014年12月13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为铭记历史,全国各地举行了升旗仪式、和平法会、烛光祭等形式的悼念活动。活动凝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精神信仰,勉励国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材料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和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日本极右分子的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从文化功能的角度,阐述开展公祭活动会对当代国人产生怎样的价值引领。(2)运用“寻求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论证正视历史,爱好和平的正义性。
2014年,中国多地再次开启“雾霾”模式,由于雾霾常见,治霾效果不好,被网友调侃为:“十面‘霾’伏”,治霾靠 ‘吹’,‘雾’必再来。”究其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方式仍显粗放;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不明显;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日益增多的汽车尾气、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等造成雾霾天气日渐增多。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今后出现“十面‘霾’伏”的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是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结构性失衡问题严重。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的困惑,如何解困,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针对就业难题的解决,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分别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