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 外流 |
B. |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
C. |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
D. |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水。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根系吸收的水有利于植物保持固有姿态 |
B. |
结合水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
C. |
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不消耗水但能产生水 |
D. |
自由水和结合水比值的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活动 |
选择合适的试剂有助于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所用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 |
B. |
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可用龙胆紫溶液使其着色 |
C. |
观察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
D. |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用蔗糖溶液处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 |
B. |
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 |
C. |
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
D. |
在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
B.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
C. |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
D. |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果蝇的翅型、眼色和体色3个性状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且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让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M)与另一群基因型相同的果蝇(果蝇N)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分别统计子代果蝇不同性状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果蝇N表现为显性性状灰体红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
果蝇M为红眼杂合体雌蝇 |
B. |
果蝇M体色表现为黑檀体 |
C. |
果蝇N为灰体红眼杂合体 |
D. |
亲本果蝇均为长翅杂合体 |
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
B. |
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
C. |
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
D. |
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
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生理功能。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植物生长的"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 |
B. |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到侧芽附近从而抑制侧芽生长 |
C. |
生长素可以调节植物体内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
D. |
在促进根、茎两种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
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
A. |
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 |
B. |
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 |
C. |
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 |
D. |
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 2 |
已知①酶、②抗体、③激素、④糖原、⑤脂肪、⑥核酸都是人体内有重要作用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 |
B. |
③④⑤都是生物大分子,都以碳链为骨架 |
C. |
①②⑥都是由含氮的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
D. |
④⑤⑥都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
在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的措施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虫害,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B.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目的是调节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
C.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D.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表达产物杀灭疟原虫,目的是调节按蚊对人的寄生能力
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
B.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
C.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新工艺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由温度升高导致
B.新工艺后期活细菌总数下降由温度、盐度均升高导致
C.新工艺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活性
D.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提升,与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高和氨基酸终产量高均有关
下列关于本研究的实验方法与原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发酵开始阶段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制曲过程的积累
B.蚕豆瓣可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和氮源
C.温度与盐度都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D.定期取样,使用平板划线法统计活细菌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