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S型细菌DNA和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只存在表面光滑的菌落 |
B.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
C.艾弗里和赫尔希、蔡斯都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D.艾弗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搅拌离心
④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A.①②④③⑤ | B.②①③④⑤ | C.②①④③⑤ | D.②①④⑤③ |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生物的传种接代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 |
B.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
C.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D.除部分病毒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为了探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是
A.P培养时间过长 | B.S 培养时间过长 |
C.P搅拌不够充分 | D.S 搅拌不够充分 |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不是格里菲思实验的意义?( )
A.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 | B.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
C.奠定了艾弗里实验的基础 | D.开辟了用微生物研究遗传学的新途径 |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以下哪项描述与该实验不相符
A.T2噬菌体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与染色体的成分相似 |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具有亲代噬菌体的遗传特性 |
C.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中 |
D.用32P标记T2噬菌体,经培养、搅拌、离心后,在沉淀物中出现很高的放射性 |
若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则被标记的部位是下图中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和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 |
B.被杀死的S型细菌在R型活细菌的转化下激活并在小鼠体内繁殖 |
C.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
D.该小鼠体内的S型活细菌含有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
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目的是追踪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分子的去向 |
B.用35S标记蛋白质是由于T2噬菌体化学组成中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 |
C.用含32P的肉汤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获得DNA被标记的T2噬菌体 |
D.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差异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在女性的乳腺细胞中含有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
②同种生物个体间的DNA分子完全相同③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④一个DNA分子可以体现许多性状
⑤DNA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A.①②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③⑤ |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