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以下有关遗传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
C.格里菲斯实验中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D.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2 P或35 S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进行标记 |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顺序蕴含着遗传信息,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C.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C.赫尔希和蔡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
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
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
A.R型肺炎双球菌 |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存在较重的大肠杆菌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C.噬菌体侵染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D.32P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
D.根据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分子模型,每个磷酸基团上连接1个脱氧核糖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直接和间接地证明了DNA ( )
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②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③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④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物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 |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沉淀物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 |
D.为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 |
蛋白质工程中,需要直接进行操作的对象是
A.氨基酸结构 | B.基因结构 | C.肽链结构 |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
下列是有关生物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提出假说” |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
C.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D.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藓类的叶片薄,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
在遗传物质探索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为了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可用含35S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
C.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
D.用同位素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少量出现在试管的下层,可能是侵染时间过短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