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遗传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信息只贮存在DNA分子中 |
B.HIV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 |
C.所有生物的DNA,都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
D.组成DNA的核苷酸只有8种,所以连成长链时,其排列顺序是有限的 |
一个T2噬菌体的所有成分均被3H标记,其DNA由6 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鸟嘌呤占全部碱基的1/6,用该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51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用含3 H的培养基制备标记噬菌体 |
B.该过程共需要6×105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C.少数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带有放射性 |
D.子代噬菌体可因基因重组而表现出不同性状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甲组噬菌体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则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
A.甲组的上清液中无放射性 | B.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 |
C.乙组的沉淀物中无放射性 | D.乙组的上清液中有微弱的放射性 |
下列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但并没有将遗传因子定位在染色体上 |
B.摩尔根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遗传物质就是DNA |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前人的成果,成功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其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释放出来的大多数子代噬菌体
A.含32P和35S | B.不含32P和35S |
C.含32P、不含35S | D.不含32P、含35S |
S型肺炎双球菌菌株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菌株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属于基因突变 |
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缘故 |
C.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D.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具有放射性子代噬菌体比例高 |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于试管的沉淀物中 |
下列是有关生物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提出假说” |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
C.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D.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藓类的叶片薄,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太长 |
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D.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 |
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 |
C.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
D.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
下列有关实验或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应用了类比推理法 |
B.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并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 |
D.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 |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
B.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
C.细菌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
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
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不是格里菲思实验的意义
A.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 | B.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
C.奠定了艾弗里实验的基础 | D.开辟了用微生物研究遗传学的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