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其中所用的R型活细菌无毒性,S型活细菌有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
B.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
C.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死亡 |
D.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小鼠不死亡 |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搅拌离心
④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A.①②④③⑤ | B.②①③④⑤ | C.②①④③⑤ | D.②①④⑤③ |
甲生物含两种核酸,且碱基组成为: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含一种核酸,且碱基组成为:嘌呤占34%,嘧啶占66%,则以下分别表示甲、乙两种生物的是( )
A.蓝藻、变形虫 | B.硝化细菌、绵羊 |
C.噬菌体、豌豆 | D.烟草、烟草花叶病毒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沉淀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若一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 B.只有35S |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 D.只有32P |
用噬菌体侵染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
A.随细菌解体而消失 |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
A.⑥①②④③⑤ | B.②⑥①③④⑤ |
C.②⑥①④③⑤ | D.②⑥①④⑤③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B.任何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 |
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
D.不含DNA的生物,RNA是其遗传物质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C.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