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美国遗传学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A.通过做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
B.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 |
C.运用类比推理提出 |
D.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 |
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行为是平行的。根据这一事实作出的如下推测,哪一项是没有说服力的
A.基因在染色体上 |
B.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 |
C.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
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使相应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则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
用下列哪种情况的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菌 |
B.活的R型菌 |
C.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 |
D.加热杀死的R型菌 |
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
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
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DNA可用15N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D.蛋白质可用32P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为使噬菌体外壳带有放射性,需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D.格里菲斯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
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下列哪一项不是格里菲思实验的意义?( )
A.提出了“转化因子”的概念 |
B.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
C.奠定了艾弗里实验的基础 |
D.开辟了用微生物研究遗传学的新途径 |
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
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