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乳酸菌一样,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
C.该菌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 |
D.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
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蛋白质加热后变性 |
B.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C.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可以通过长时间保温减少上清液的放射性 |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也可用14C和18O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
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不是遗传物质必备的特点( )
A.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中 | B.能够自我复制 |
C.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采用该实验方法可判断进入细菌体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是用32P标记__________________,用35S标记__________________。(每空1分)
(2)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 ,再用噬菌体去感染 。
(3)上述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 。
(4)用32P标记一噬菌体,让此噬菌体去侵染含31P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检测到有128个噬菌体放出,则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5)由细菌提供的复制噬菌体自身DNA必需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6)新合成的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外壳,组装出很多与亲代一模一样的子代噬菌体,其遗传情况__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符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
(8分)某研究小组在南极冰层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用具:该病毒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小白鼠及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2)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分别为A、B、C、D。
②补充完整下表,并将配制溶液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
组别 |
A |
B |
C |
D |
注射 溶液 |
该病毒核酸 提取物和 RNA酶 |
该病毒核酸 提取物和 |
该病毒核酸 提取物 |
|
③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
(3)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A、C组发病,___________,说明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②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注射的物质看,该探究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从实验现象预测和相关判断看,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5)若该病毒的遗物物质为DNA,则其彻底水解产物有 种。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能完全分开 |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确认了DNA的分子结构 |
甲.乙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下图1表示由病毒甲.乙经重组形成“杂种病毒丙” 的过程,用病毒丙单独侵染植物细胞,一段时间后,从植物细胞内可大量分离出的病毒是图2中的( )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32P标记每个玉米根尖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染色体DNA分子,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均为20条 |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D.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基因重组现象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信息从RNA→DNA,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B.遗传信息从RNA→蛋白质,实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C.遗传信息从DNA→RNA,只存在A与U、G与C的碱基配对
D.遗传信息从DNA→DNA、从RNA→RNA,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
C.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和DNA |
B.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
C.DNA是噬菌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
D.果蝇的1个精原细胞至少产生两种遗传物质有差异的精子 |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
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 |
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 |
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基因一定位于染色体上
B.核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
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