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和35S分别标记( )
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 |
B.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和细菌体内的DNA |
C.噬菌体的DNA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
D.细菌体内的DNA和细菌体内的蛋白质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
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
下列哪个实验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A.格里菲思实验 |
B.赫尔希、蔡斯实验 |
C.艾弗里实验 |
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作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
噬菌体(T2)成分 |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
核苷酸 |
标记32P |
31P |
氨基酸 |
32S |
标记35S |
此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完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____________。
(3)此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实验组号 |
接种菌型 |
加入S型菌物质 |
培养皿长菌情况 |
① |
R |
蛋白质 |
R型 |
② |
R |
荚膜多糖 |
R型 |
③ |
R |
DNA |
R型、S型 |
④ |
R |
DNA(经DNA酶处理) |
R型 |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A.上清液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B.沉淀物中,甲组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C.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D.甲组上清液中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