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细菌体内的是
A.35S | B.32P | C.35S和32P | D.不含35S和32P |
噬菌斑(下左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右图),对该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噬菌体数量不变,说明噬菌体还没有开始侵染细菌 |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细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原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
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④⑤ |
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
用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9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32P和35S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DNA和蛋白质 |
B.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 |
C.DNA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1/32 |
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1.0小时 |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探索历程、科学试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应用假说演绎法 |
B.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
C.格林菲斯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用物理模型的方法 |
若用3H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结果最可能是
A.上清液中出现微量放射性,沉淀物中出现明显放射性 |
B.只有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
C.只有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
D.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出现明显的放射性 |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为了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他们用32P标记
A.T2噬菌体的蛋白质 | B.T2噬菌体的DNA |
C.大肠杆菌的蛋白质 | D.大肠杆菌的DNA |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S型细菌→高温加热后冷却→注射入小鼠
以上3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A.存活、存活、存活 | B.存活、死亡、存活 |
C.死亡、死亡、存活 | D.存活、死亡、死亡 |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N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
肺炎双球菌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嗜热细菌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
B.基因在细胞中总是成对存在的 |
C.若一双链DNA中的A+T=40%,则A+G=60% |
D.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说明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