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义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 ( )
A.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
B.低消耗,多效益原则。 |
C.遵循物种多样件和出调与平衡原理。 |
D.建立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
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合作国家 |
美国 |
日本 |
泰国 |
奥地利 |
西班牙 |
合计 |
由中国提供 |
8只 |
4只 |
2只 |
2只 |
2只 |
18只 |
繁殖幼子 |
4只 |
4只 |
|
1只 |
|
9只 |
A.人工圈养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
有分析表明,落叶林中一些生活在阔叶树上,以其叶片为食的食叶甲虫是落叶林中的重要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食叶甲虫属于群落中的属于第二营养级 | B.食叶甲虫属于群落中的消费者 |
C.食叶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 D.食叶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最基础的底部 |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一枝黄花传到一些地区,长势疯狂,成了这些地区的绿色灾难,一枝黄花泛滥的原因不包括
A.这些地区气候适合一枝黄花的生长 |
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 |
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 |
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 |
在一个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肉食性鱼总比草食性鱼的数量少得多。这是由于
A.湖泊中鱼的密度太大 | B.湖泊中氧气不足 |
C.水鸟叼食肉食性鱼苗过多 | D.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递减 |
在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专为藏羚羊设计的33条走廊——野生动物通道(如桥洞),格外引人注目。该设计目的不包括
A.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徒动物的不利影响,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
B.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 |
C.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出现地理隔离而出现新物种,保持藏羚羊等物种的遗传性 |
D.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 |
一段河流遭轻度污染后,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而使其物种的数量和群落的结构保持在污染前的状态。这一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恢复力稳定性 | B.抵抗力稳定性 |
C.恢复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 D.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
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相关动物取食情况(相应动物右边格中的“√”表示动物消化道内含有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植物 |
食植昆虫 |
食虫昆虫 |
蛙 |
食虫鸟 |
鼠 |
蛇 |
鹰 |
食植昆虫 |
√ |
|
|
|
|
|
|
|
食虫昆虫 |
|
√ |
|
|
|
|
|
|
蛙 |
|
√ |
√ |
|
|
|
|
|
鼠 |
√ |
|
|
|
|
|
|
|
食虫鸟 |
|
√ |
√ |
|
|
|
|
|
蛇 |
|
|
|
√ |
√ |
√ |
|
|
鹰 |
|
|
|
|
√ |
√ |
√ |
|
A.该生态系统共有五条食物链 |
B.蛙和食虫鸟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
C.若鼠的摄入量为100%,其中有少部分能量贮存在粪便中 |
D.若人们大量捕食蛇和鹰,草原将可能面临沙漠化的威胁 |
在下图的食物网中,若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各占一半,则当绿色植物增加G千克时,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
A.G/75千克 | B.3G/125千克 | C.6G/125千克 | D.G/550千克 |
2008年5月上旬,蓝藻提前现身巢湖,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此次蓝藻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
B.引起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C.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蓝藻大量繁殖 |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当食草动物从天然草场的生态系统转移后,将看到什么现象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 ②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③植物种类增加 ④植物种类减少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