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表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 点。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 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 ,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营养级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
(3)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中的部分能量
(4)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减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5)该湖泊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生态学家对某池塘进行能量流动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单位:J/hm-2·a-1)。请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链 |
植物 |
植食动物 |
肉食动物 |
GP |
463 |
63 |
12.4 |
R |
96 |
18.8 |
7.5 |
未利用 |
293 |
29.3 |
5 |
分解者分解 |
12.6 |
2.1 |
微量 |
注: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1)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某种鱼类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发生改变。
(2)从表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若粪便迅速被分解,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表中的____________(填表中数值)J·hm-2·a-1的一部分。
(3)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池塘中的N、P含量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________,造成鱼类数量减少,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11分)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III,主要原因是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具有 的特点。
(2)图乙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4)若图甲中营养级I、II、III各只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右图。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 kJ。
(5)与稻田生态系统比较,湖泊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高、低或相同),原因是该生态系统 。
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广泛用于人工造林,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菊苣是生长在林下的、高产优质的饲用牧草。请分析回答:
(1)若在巨桉人工林下套种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 等资源,还可以提高群落物种的 。
(2)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为研究这些物质对菊苣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采集新鲜凋落的巨桉树叶,与土壤混合后置于花盆中,将菊苣种子播种其中,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菊苣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见下表。
分组 |
凋落叶含量 (g /盆) |
植株干重 (g /10株) |
光合色素含量 (mg /g) |
净光合速率 (μmolCO2 /m2/s) |
C5羧化形成C3效率 (μmolCO2 /m2/s) |
对照组 |
0 |
7.78 |
2.74 |
9.77 |
0.040 |
实验组1 |
30 |
3.60 |
2.28 |
7.96 |
0.040 |
实验组2 |
90 |
1.14 |
1.20 |
4.76 |
0.028 |
①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 。测定菊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时,常用 (试剂)提取光合色素。
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菊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在巨桉凋落叶含量低时,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使 减少,直接导致光反应减弱;在巨桉凋落叶含量高时,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还能使C5羧化形成C3效率下降,导致植物对 的利用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 作用。
某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图甲,而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的食物网中H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_______ __。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该有 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若某季节物种A看到物种B的数量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2)假设物种A从B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A增加10 kg,至少需要B____kg。若外来生物入侵该生态系统,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 锐减。
(3)从图乙中可知, 物种的种内斗争最剧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 (从营养结构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12分)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①过程主要表示的是 。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鼠害情况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采用 法估算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田鼠种群数量。
(2)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 ,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由此可见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环境条件除了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外还必须满足 。
(3)在农田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 (大于、等于、小于)(A+B)CkJ。通常采取 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由于湿地独特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下表是湿地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生态系统碳(有机碳)储量的比较—请回答:
(1)碳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主要是通过 (过程)将大气中的无机碳固定下来的。
(2)从表格数据看出,湿地生态系统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原因是 。目前,湿地生态系统面积正逐步缩小,退耕还湖、还湿地势在必行,还湿地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
(3)与热带森林相比,北方森林虽然植被碳储量较小,但土壤中碳储量较高,主要原因是 。
(4)生态学家对某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下图1听示的食物网和图2中的能量数据。
1第一营养级能量除了 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 (至少答2项)。
②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16分)在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 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 微山湖中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3) 有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如果注入鲤鱼脑垂体提取液,可促进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脑垂体中的 。
(4) 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 kg。
(5)藻类产生的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二恶英。目前已被证明是肝癌的促癌剂,推测原因可能是藻毒素诱发肝细胞的 发生基因突变。
(6)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较理想藻类是 ,理由 。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
扬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图1)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菌共生的污水净化系统。某研究机构研究了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如图2。其中P表示磷;N表示氮;COD表示化学需氧量(代表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氧气消耗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箭头表示出人工湿地中生物成分之间的碳转化途径。
(2)管理员还在人工湿地中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各种生物在人工湿地中分布情况,说明湿地中的群落具有 结构。根据图2所示生活污水经过该人工湿地后,某些元素的含量显著降低了,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 。
(3)从图2可以看出,人工湿地对污水中的 元素去除效果好,从12月份COD的曲线变化分析, 对污水有一定净化作用。
(4)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 ;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生长迅速,其主要原因是 。
(5)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后,难以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原因是
。
1942年,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请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l)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能量输入、________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是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填能量数值)。这些能量是沿着________逐级流动的。其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________的能量。
(3)此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
(4)能量是以________的形式输入的,以________的形式在群落内流动,与能量从群落中输出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
(5)此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________。
(18分)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分析回答:
(1)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图中所示生物外,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 。
(2)鹰占有 个营养级,它与蛇的种间关系是 。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请写出该食物网中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4)在绿色植物→蚱蜢→蛙→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若鹰要增重lkg(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则需消耗绿色植物 kg。
(5)在这个食物网中,绿色植物通过散发花香来传递 信息,吸引昆虫前来采蜜,帮助传粉。
(每空2分,共10分)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作出了降 低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到2020年中国国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低碳经济与绿色生活方式引起人们重视。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1)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的是________过程。
(2)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可将回收后无法直接利用的有机废物进行发酵处理,该过程所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
(3)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根据上图提出一项实现“低碳”承诺、缓解温室效应的关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下图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D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中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kJ。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多次发生地震,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y)],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图3表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如图1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 kJ/(m2·y),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 ,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
(3)由于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为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 。
(4)图2中,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若图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5)图3中含有 条食物链,生物B、C的种间关系为 。
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结合上图回答相关问题。
(1)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图中的 (用①~⑥序号作答),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用a~d序号作答)。
a.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c.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d.优化建筑结构,增强室内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自然环境之间主要以 形式进行循环,与①②两个过程有关的主要细胞器(主要考虑其为真核生物)分别是 、 。
(3)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是 (用A~D作答),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4)生态系统除有上图表示的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是 。
(5)欲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主要应增加 (用A~D作答)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