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程。一块退耕的农田因未及时补种树木,若干年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林,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这片退耕农田变化趋势的曲线表示,正确的是
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
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
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
B.属于次级消费者 |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 |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 |
某些生物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包含关系。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中,符合下图所示的选项是( )
A.核酸 b:氨基酸 c:蛋白质 |
B.原核生物 b:乳酸菌c:细菌 |
C.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
D.a:褐藻 b:草履虫 c:真核生物 |
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层次是
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
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
④池塘
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 |
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
D.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 |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率变化曲线;图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物B处于最高营养级 |
B.图乙中t1~t2与图丙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 |
C.图丙中b~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D.图丙中c时期,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
B.进行A过程的生物是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
C.进行B过程的生物是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 |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 |
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的释放量 |
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 |
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增加人均绿地面积 |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B2=A×(10%~20%) | B.A=F+B1+C1+D1+E1 |
C.A-(B1+B3)=C1+C2+C3 | D.C3=B2×(80%~90%) |
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
B.如果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就构成倒金字塔形 |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
D.生态农业与普通农业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
C.Z1、Z2和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 |
D.X1过程需要通过绿色植物、蓝藻和化能自养细菌共同完成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方面 |
C.抵抗力稳定性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信息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
将废弃农田改造成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
B.芦苇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C.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
D.芦苇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