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动物组织,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的比为1∶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是
A.1∶1 | B.2∶1 |
C.3∶1 | D.1∶2 |
如图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CO2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甲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B点所对应的温度
B.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
C.图乙中DE段有氧呼吸逐渐减弱,EF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D.和D、F点相比,图乙中E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
呼吸熵(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物质B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 。②和④过程中物质B产生的场所分别是 。
(2)图1中①③④整个过程的总反应式为 。
(3)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成 。
(4)在25℃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右移4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
(5)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
Ⅰ.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Ⅱ.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Ⅲ.若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 (填序号)过程。
下列实验中,细胞处于生活状态的有( )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体验制备细胞膜
③恩吉尔曼用水绵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⑤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⑦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A.①③⑤⑥ | B.②④⑦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⑥ |
下列哪项是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共有的现象( )
①产生[H] ②分解葡萄糖 ③消耗ADP和Pi ④在植物体内随时进行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小时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ml,CO2产生量为48ml,则在1小时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
A.1/3倍 | B.1/2倍 | C.3倍 | D.4倍 |
在密封的地窖中保存水果,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原因是( )
A.温度恒定,水果抗病力强 |
B.温度适宜,易保存水分 |
C.阴暗无光,不易过快成熟 |
D.CO2含量增加,抑制呼吸作用 |
下图一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图二、图三表示外界相关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①②③过程进行的场所分别是 、 、 。①过程中产生的[H]用于③过程 。
(2)图三中,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0℃时植物体 (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二中 点表示。
(3)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最好控制光强为图二中的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图三中的 ℃最佳。
(4)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提高植物产量的措施(环境因素)(至少写2种)
下图是准确测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置的种子用水浸泡后再做M处理。实验开始时管Y与管X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X管内的液面高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U管中的液体是用密度大的水银好还是用密度小的其它液体好
(2)种子用水浸泡后再做M处理,这样做的意义是 。
(3)呼吸商(RQ)=
①欲测出呼吸商,装置乙的锥形瓶中应设置为 。若要消除无关因素的影响,还应设置丙装置。丙装置同乙,只是种子为浸泡、煮熟后再经过M处理的等量种子。
②若测得甲管X的液面上升200(mm),乙管X、丙管X的液面未变化,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商是 。此时种子呼吸方式为 。
关于真核细胞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A.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D.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
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原子的来龙去脉,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 |
B.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 |
C.有氧呼吸的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 |
D.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6H12O6 |